今年春节档,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实力圈粉,点燃了青少年学生对科幻的热情。与之相应,各地不少学校将科幻作品纳入学生课外阅读范围。
然而,媒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学校开列的阅读书单中,科幻作品多限于出版时间比较久的作品,像《海底两万里》《2001太空漫游》等,更有的还停留在“哈利·波特系列”,完全不管哈利·波特系列是科幻还是魔幻。
一些家长直言,如今,从文字到影像,优质原创科幻文学正在重塑大家的宇宙观和想象力,但中小学开出的老旧书单却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不少教育界学者亦表示,有些老师担心低龄段的孩子理解不了时下流行的科幻作品,为此乐于推荐“老书”,这样的想法太过保守。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其阅读趣味和知识储备,已非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可比,如此情况下,反倒是《海底两万里》这类经典科幻作品需要老师领着孩子阅读,给他们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使之意识到这类作品的精彩之处,因为里面很多作者当时想象的内容如今已变为现实。相对而言,当代科幻作品才更适合称为“科幻”,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与憧憬。
这些学者、家长的质疑不无道理。科幻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后者某种程度上像酒,越是经过时间沉淀愈是散发出经典的芬芳,至于科幻作品,它却不能满足于过去,需要始终着眼于未来。而越是关照到社会当前的认知,越是结合科技发展的新水准做文章,科幻赋予人的想象力才可能更高远、更具有现实意义,读者阅读之后也才会有更多的代入感,继而不断激起他们的科幻热情,引领他们提高科技文化素养,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事实上,当前图书市场中,不少科幻作品堪称精品。比如,一本由《流浪地球》原著作者、电影监制刘慈欣与当代中国科幻“天王”韩松联手为孩子们量身制作的科幻文学集,就精选了15篇科幻故事,囊括汤姆·葛德温、阿瑟·查尔斯·克拉克、雷·布拉德伯里、特里·比森、杰弗里·兰迪斯、特德·姜以及童恩正、王晋康、刘慈欣、吴岩、韩松、何夕等十几位风格迥异的科幻名家的名篇,这些兼具科技理性与文学诗意的科幻名篇,有着异于传统的广阔宏伟以及来自科幻想象的美和意境,它的内容不仅适合孩子,甚至已征服了无数成年人。阅读这些富于时代性的科幻作品,不仅有助于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告诉读者想什么、如何想、为何想,而且为人们思考未来的可能性提供了更为新奇广阔的空间。
关于科幻作品阅读,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建议:“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我们常说,孩子的思想是一张白纸,便于书写最真最美的内容。孩子的内心世界中,甚至有着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越是如此,越应该及早把现时条件下最好的科幻作品捧给他们,助推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意识。
面对现实期待,学校及其老师们的思想观念也该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因对孩子们阅读理解力的不放心而束手束脚,那样,难免会使孩子们错失科幻阅读的黄金期,影响他们今后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