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武川燕麦

陈星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2月11日   第 12 版)

  燕谷坊丰收节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是人们心中的荒寒小县。但如今,武川以燕麦产业为“重型武器”,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正如武川县副县长张海涛所说,从2015年开始,燕麦逐渐成为武川县的一张特色名片,在武川县的脱贫事业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武川县有两样东西在全国叫得响:一是“帝王之乡”,武川出过北周五位皇帝,也是隋唐帝王的故乡;二是“莜面之乡”,武川属世界裸燕麦原生地,素有中国莜面之乡的美称,“武川莜面”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风干净,水干净,污染小。尽管如此,武川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却戴了一年又一年,为了走出贫困的“鬼打墙”,武川人苦苦求索。

  2012年,这块土地上生长出一个企业——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燕谷坊)。在武川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燕谷坊成为助力全县脱贫的生力军。

  武川县以振兴乡村产业促脱贫攻坚,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在四个节点上下了大力气:育龙头、建基地,强化主体带动作用,着力做大做强燕麦产业,带出更大规模;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带出更高质量;强化利益联结,带出更新机制;加强产销对接,带出更好效益。

  本世纪初,因为产量低,武川种燕麦的人很少。燕谷坊通过“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小额订单方式,将种植收购和市场动态对接。公司与农户通过订单结成“燕”姓一家人。公司对“小微订单农户”建档立卡,既形成了“宗亲谱”,也留下了一份“健康档案”。上面既有公司与农户“结亲”的历史记载、扶贫措施,也反映了农户的燕麦种植面积、产量、作物换茬等情况,便于技术人员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小微订单农业”使燕麦农户不愁劣种欠收,不愁种植技术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燕谷坊种业有限公司自2015年春季实施燕麦订单种植以来,到2018年订单农户已发展到3580户,燕麦种植面积比2015年多了5倍有余。武川县重现“燕麦摇铃,白浪千顷”的壮观景象。

  秋收时节,燕谷坊无偿帮助建档立卡的特困农户收割燕麦,公司让贫困户享受保护价的同时,每亩还给予18元的收割补贴,每吨给予20元的拉运补贴。武川县的小额燕麦订单方式,是针对小农户发展,与企业结成共生关系的有效衔接模式。自2015年起,每年燕麦秋收后,燕谷坊和订单农户都有一个自己的节日——“燕谷坊农民丰收节”。

  燕谷坊根据燕麦的特性、营养成份及适用人群,开发了30多个品种的燕麦产品。燕谷坊的全谷物燕麦胚芽米荣获“健康主食金奖”、“第十届中国品牌节产品金奖”。燕谷坊系列产品评为“内蒙古著名品牌”。

  科技成就了武川县燕麦产业的高质量,目前,投资1.8亿元的燕谷坊全谷物产业园正在兴建,这是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和强化扶贫功能的重要平台。

  疏通销售渠道,才能抽通源头活水。燕谷坊通过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并行,让线下商家在线,让线上商家有实体店。实现多种方式销售,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荐,实现智慧销售。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武川视察时,对燕谷坊“一手农民,一手市民”的理念和“武川模式”表示赞赏,指示燕谷坊要着力在产品精细化和品质高端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展市场,走向国际。

汕之尾兮(行天下)
一壶美酒沿河醉
武川燕麦
余杭滚灯舞起来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