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文学要紧紧依靠人民这座大山(访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30日   第 07 版)

  作为知名文学杂志《芳草》举办的逢双月出版的综合性期刊,《芳草》(潮版)创办于2011年3月,是全国首份且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农民工文学刊物。创刊8年来,美丽乡愁、新创业史、作家手记、农民工诗会等颇具特色的栏目,不仅成为展现中国农民工时代风采的一个个平台,还助推一批又一批农民企业家、农民文学家的成长。

     

  问:2018年第六期《芳草》(潮版)为什么会做《中国农民工四十年》专题?

  刘醒龙:这缘于我们在办刊物过程中,对农民工、农村和农业话题的长期关注。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农民工群体没有特别强势的领军人物,但恰恰是这个群体,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的推动、贡献,极其了不得。某种程度上,没有农民工这个群体,就没有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以武汉这个城市为例,没有农民工,就没有武汉的今天。任何一座发展中的城市都是如此,发展得越快的地方,越是农民工贡献巨大的地方。

  问:这期杂志选取了40年40个典型人物,选择标准是什么?

  刘醒龙:我们首先选择那些具有时代和群体代表性的农民工,毕竟是40年的历史跨度,这个群体很庞大,我们无法求全,能对他们中的一些人做个记录就已经很好了。这些人也许不会成为经典,但一定会成为历史进步中的典型。

  问:2011年创办《芳草》(潮版)时,为何会选择以农民工为主要关注人群?“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刘醒龙:当时就是希望有一份杂志成为专门为农民工这个群体发声的平台,没想到很快就获得了市政府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起名“潮”,是因为农民工作为社会一分子,同样立于改革的大潮、时代的潮流之中。他们是没有发出呐喊的改革的排头兵,是从没有辉煌灿烂的弄潮儿。在一天天的生活大潮中,他们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干的活最脏最累,得到的回报最低最少。像这样走在时代前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工是以巨大的牺牲来体现巨大贡献。

  “潮”也映照出农民工近些年的一些大事件,如农民潮、返乡潮及都市创业“潮起潮落”的实景,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新潮、开创未来的美好憧憬。

  问:农民工作为杂志的唯一主角,每期封面人物都由优秀农民工担当。这有什么文学方面的特别意义吗?

  刘醒龙:这些封面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79年出生于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土坳村的刘锦秀。身为家中老大,为了生个弟弟传宗接代,她装哑巴到8岁,按当地政策,头胎是残疾,可以生二胎。父母连续超生,加剧了生活贫困。刘锦秀13岁就孤身到浙江一家缫丝厂打工,当过家政服务员,摆过地摊,当过幼教,后来辞职开杂货店、创办物流公司,从打工妹成为小老板,并在城市里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2004年,她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回乡创业,带领山区群众养殖黑山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刘锦秀与全县175个村建立了帮扶关系,扶持他们养殖黑山羊脱贫致富,她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创业标兵”等殊荣,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可谓一代农民工中国梦的缩影。但采访时最打动作家们的,是她埋藏于心底的愿望——把当年送走的妹妹们一个个找回来。像刘锦秀这样经历苦难受依旧阳光灿烂的女性会是未来中国文学的新的乡村典型人物。

  问:《芳草》(潮版)创刊时的一大愿景是办成农民工的VIP杂志,打造成农民工的“思想之家”,8年来,这个目标达到了吗?

  刘醒龙:首先,如果我们对农民工的定位还囿于惨兮兮和脏兮兮,用这种观点办杂志,肯定没有出路。社会上既然有那么多办给白领看的VIP杂志,农民工也应该有自己的VIP杂志。其次,它的读者不一定全是农民工,也可以是农民工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或者关注农民工群体的一批人。总之,和农民工有某种关联。一本杂志不能等同于一剂马上能治病救人的药方,但我相信文学艺术对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改变,终将起到让社会与时代从本质上向更美好和更幸福改变的作用。

  《芳草》(潮版)也发表主要写乡村题材和打工题材的名家作品,如获鲁迅文学奖的诗人田禾的乡土诗,但50%以上的文学作品都由农民工原创。让以前少有机会在省级报刊露面的农民工文学得以在文学杂志上发表,鼓励他们从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由此走上文学道路。一些普通农民工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作家。

  通过我个人与农民工的接触,我感觉这个群体的变化很大,他们中很多人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气质、谈吐,甚至是收入,早已经融入城市。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他们与雇主、城里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和了。《芳草·潮》是个平台,可以让我们对农民工的生活多一份了解,多一种视角。和他们相处,会更加了解社会的进步。

  问:你认为文学如何才能做到记录时代、讴歌人民?

  刘醒龙:在人民和时代面前,首先要理解通常所说的“大我”和“小我”。文学是个人情怀所致,但个人情怀和个人恩怨、个人得失有天壤之别的,一个有情怀的作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写作置于时代和人民之中。反之,对时代、对人民的不正确认识,可能导致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不正确的。在这个时代,作家需要在不急不躁的品格下,奋发努力。要用只争朝夕、将一日当成六百年的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使中国故事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故事,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不负时代与人民。

范稳:向大地学习的写作者(作家近况)
文学要紧紧依靠人民这座大山(访谈)
长篇小说呈现井喷发展
她用一颗慈悲的灵魂写作
责编:杨 鸥 邮箱:wenxue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