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跟肖复兴走“蓝调城南”(文学行走)

□ 本报记者 张稚丹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9日   第 08 版)

  肖复兴(右四)在讲述建筑的过去

  “在老北京人眼中,‘城南’与‘南城’不是一个概念,城南的文化丰富性,几乎是这座城市其他区域所不可比的。”在作家肖复兴的心里,以前门为轴心,辐射东西的城南,曾是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

  10月14日下午2点,我们在前门步行街牌坊下大北照相馆前集合。说是招募8位读者,来的可有十几位。带妻子、儿子一起来的小刘,非常有心地带来了肖复兴的《蓝调城南》和《我们的老院》请他签名。小刘说,十好几年前他就买过《蓝调城南》,当时还没儿子呢,他带着女朋友,跟着这本书一路吃着爆肚冯、白水羊头,一路看着风景,体会老北京的味道。

  肖复兴指着前门城楼说,过去皇帝出巡往南走,一定是出前门。原来这里有瓮城,民国时给拆了。前门大街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出现于明后期,真正繁荣是在清朝。看见火车站了没?有了它,这里商业发达,饭馆特别多。往北一点,过去是护城河,可以跑船,所以有酒楼什么的。

  所谓城南,是由平行四边形的打磨厂、兴隆街、鲜鱼口、大栅栏构成的街区。过去有条为护城河泄洪的三里河,后来干涸了,才有了前门这一片街区。

  我们旁边这座灰色折角的楼,是火车站建起后第一个洋式小楼,叫前门第一旅店,方便下火车的人住宿。

  一路向东,进了西打磨厂,这是一段步行街,周围有很多有意思的老房子,很耐看。街上原来有6个会馆,现在只有两个了。一个是两层楼的临汾会馆,解放前就成了邮局,另一个就是粤东会馆。肖复兴正在粤东会馆破旧的红门外欲进又出,一个穿黄马甲的师傅忽然和他打招呼,竟然是过去的老邻居。师傅率领我们穿过杂乱逼仄的前院,跳墙进了后面腾空修葺好的几进院子。东厢房最里面三间,就是肖复兴住了20多年的家。古稀之年,他把这三进三出院子里的人物命运写下来,“跟连阔如说评书似的”裱糊匠老梁、爱吸鼻烟的英文翻译老孙头、钟情于摆弄花花草草的景家老两口、戏唱到兴头就换上凤冠霞帔的小王太太……于是有了一部《我们的老院》。

  走到根据文献记载拆了胡同复原的古三里河,瞬间好像进入幽静的田园。一条丈许宽流动的小河,水里有尺把长的金鱼,四周芦苇掩映着灰色的平房,有下棋看棋的悠闲老人,也有会馆、寺庙等文物,还有刘若英老公建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北京居然有这么安静的地方!被男朋友大熊拉来的北外法语老师高宝玉幽默地说:“我感觉我从没到过北京。”

  后来走到著名的八大胡同,赛金花、小凤仙皆出于此。这里也有条斜街,叫棕树斜街,过去叫王广福也叫过王寡妇斜街,因外地人从广安门进京办事形成。正南正北的陕西巷是八大胡同的中心,向西的百顺胡同,是过去同治十三绝(徽班进京的名角)住的地方。

  一路走走说说,只觉得看不够,品不完,有新知的喜悦,有闲适的怡然,忘记了雾霾,心中一片宁和。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把这条线路开发成旅游线路呢?

  一个作家的文字想象,常常建构在他所走过的经纬,他所眼见的世界。想要体验字里行间的情意,最好是带着作品,回到它发生的场景中。

  本着这种理念,北京阅读季“秋览城”及“北京十月文学月”特意设计了北京文学行走活动,以文学为地图,让文字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叠加互映,体味北京城的气韵——追随一本书,去看一座城。

跟肖复兴走“蓝调城南”(文学行走)
文化互鉴与文化融合(“一带一路”文化)
大师的文字里,有和我们一样的平凡
《朗读者》多语种版权在法兰克福书展签约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