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贝尔格莱德“70号”:

陈镁的商业转型路

陈甲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1日   第 08 版)

  陈镁会长在塞尔维亚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举办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庆典上致辞。

  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还没进“70号”,就看到门口的空地上摆满了中国蔬菜,听到了摊主熟悉的吆喝声“东西我给你装好了,年糕不再来点吗?”那里的韭菜、冬瓜、酱油、腐乳……各种食材、佐料一应俱全。“70号”的华商们称那块空地为“菜场”。“菜场见”成为了大家约定见面的口头语。

  

  “70号”见证华商的起步

  “70号”位于贝尔格莱德新城,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新贝”。“新贝”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由一个个区块组成,每个区块又分别以数字命名。中国市场是在第70号区块,所以大家就简称它为“70号”。

  在贝尔格莱德,“70号”在当地人心目中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而在当地华人心中,它是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根基,也是彼此抱团取暖的家园。

  “70号”是一个批发和零售中国小商品的市场。据陈镁介绍,目前在塞尔维亚共有5000多名华人,仅在“70号”就聚集了一大半。

  走进“70号”,迎面而来的是满眼的中文招牌以及中式风格的商业标语;琳琅满目的商品、服装、箱包摆得满满当当;店主们或在卸货、装货,或是相互隔着摊位用浙江青田话聊着天……这看起来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小商品市场豪无差别。

  据在“70号”经营的华商介绍,“70号”市场是由老市场和新市场组成。1999年,“70号”商城建成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2005年9月,新市场正式开业,如今共有近千家店铺。老市场的设施比较老旧,而新市场里新装了空调,每个店面的空间也相对较大些。

  早些年的贝尔格莱德“70号”更像是一个中国商品集散地,波黑、黑山等国以及科索沃地区的当地商人都要来这里进货。

  生意场里的新灵感

  与陈镁交谈,不难发现她的谈吐和眼界很有特点。创建自主品牌、办课后辅导班和学校、做慈善都是她带着那里的中国人开始的。

  来贝尔格莱德,陈镁起初并没那么痛快。1998年,陈镁的父母来到塞尔维亚,在国内读书的她没有想过要出国。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丽水,找到一份在初级法院的工作。可不安分的性格让她无法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于是同朋友在义乌投资开办了一家贸易商行。

  浙江人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和坚持的性格让她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于是,下海经商成为了她作为一个名校毕业生的新的职业规划。

  在陈镁父母的一再要求下,她来到了贝尔格莱德。售卖贴牌箱包成为了初来乍到的陈镁的主要业务。“那时,这里的卖家还没有品牌的概念,而我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我卖出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名字’。看到塞尔维亚人拖着我们公司品牌的箱子走在贝尔格莱德的大街小巷,心中无比自豪。”

  在陈镁的带动下,其他老华商们也开始意识到品牌的意义,纷纷为自己的店铺起名。做推广、打广告也成为了陈镁带给华商们的新的灵感。

  虽然陈镁来贝尔格莱德的时间不长,年纪也不大,但她在这里很有地位,比她来得早的姐妹们都很尊敬她。这份尊重得益于陈镁为当地华商所做的实事。

  华商子女的“大家长”

  除了位于“70号”的店面,陈镁在另一个城市还有一间零售专卖店。收入稳定的箱包生意让陈镁和丈夫开始寻思着还可以做些什么。“办学校一直是我和我先生的心愿”。想到就要立即行动,这是陈镁的一贯作风,于是她开办了一个课后辅导班。

  “对于大部分的华人来说,对子女的学习力不从心。无法辅导功课就不说了,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教学体系,跟老师的沟通也不到位。”陈镁经常要陪家长跟老师见面,做翻译,这才了解到了大家的真正需求。除了补习班,陈镁也会在教室开设免费论坛,她希望能够给当地的华人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这些活动的举办得到了时任塞尔维亚总统夫人德拉吉察·尼科利奇的支持。2017年3月,德拉吉察代表塞尔维亚总统夫人办公室与塞尔维亚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与陈镁联手共同开展公益事业。作为塞尔维亚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会长的陈镁说,她们选定诺维帕扎和贝尔格莱德的两所孤儿院,每年定期捐赠款物。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会准备一些专项慈善基金用于捐助孤儿院,履行自己在当地应尽的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侨网)

热心肠的北京人(“一带一路”华商故事)
商机商讯
陈镁的商业转型路
商论语丝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