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碧波荡漾,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着点点光辉,偶有闲鸭成群浮游,若隐若现。湿润的空气里伴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仿古建筑和民俗街巷的青砖红墙格外耀眼,踏着栈道拾阶而上,初次邂逅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整个心灵都放空在湖心的水镇上。络绎不绝的人们穿梭在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小镇里,各具风格的传统民俗文化商铺招徕大量顾客驻足,水镇繁荣又热闹。
然而这片欣欣向荣的湿地景区在8年前却是另一副模样——灰尘满布、千疮百孔的大型煤矿开采基地。原来,潘安湖湿地公园坐落在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辛勤的贾汪人民靠着掘井建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然而,煤矿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贾汪区煤炭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资源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贾汪区政府摒弃“等、靠、懒”的输血式救助,决定将传统的煤炭工业向可持续的旅游服务业等产业转型。2010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贾汪区实施“潘安湖综合整治”土地整改项目。经过一系列科学修复、规划开发等措施,满目疮痍的煤矿区华丽变身成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苏北地区面积最大、生态修复最完整的湿地公园。潘安湖湿地公园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秉承促进城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科学规划归置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全方位建设集湿地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环境友好、低碳办公、绿色生活为一体的园林生态旅游经济区。据统计,潘安湖的国内外旅客客流量年均可达500万人次,成为苏北地区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的“后花园”。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原有农业的活力。潘安湖生态湿地公园的竣工给周围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的契机,让外流群众有了回迁的意愿。在潘安湖湿地旅游景区内,一家远近闻名的手工香包制作坊生意火爆,供不应求。紧邻着潘安湖公园有一座叫马庄的小村镇,香包坊的创始人王秀英就是这座村镇上的居民。王秀英家中两代人在上世纪末先后在贾汪区的煤窑中打工谋生,虽然王秀英缝的一手好香包,但是无人知晓她的手艺。
贾汪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给了她一个借此谋生的契机,湿地景区旅游热的高涨为王秀英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她的香包手艺也被区里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眼看着香包的热销,王秀英抓住市场机遇,以市场化方式利用特色文化发展民俗产业,招收学员,举办香包展,由一个布艺工作坊成长为一家公司,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香包产业带领了几百位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贾汪区生态的嬗变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富强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成为许多下岗工人谋求出路的不二选择。农家乐、民俗店、休闲农居等旅游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丰厚收入。在潘安湖生态旅游景区的辐射下,方圆几十里的旅游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先后建设了卧龙泉生态博物园、墨上集民俗文化园、茱萸养生谷等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唐耕山庄、织星庄园等农家乐项目极具地方特色,大洞山风景区、紫海蓝山薰衣草文化创意园也成为游客们常来光顾的度假之地。旅游产业成为了贾汪区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这里成为苏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