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25日 星期六

昆曲活了,苏剧不能落下

□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25日   第 07 版)

  “二度梅”获得者王芳在《国鼎魂》中领衔主演

  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台北故宫的毛公鼎,被称为海内三宝。日前,根据苏州潘氏家族捐赠大克鼎、大盂鼎真实故事改编的大型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在北京上演。作为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江苏省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台戏,该剧的幕前幕后故事都吸引了人们关注。

  

  新戏改编自真实故事

  祖籍苏州的潘祖荫是清朝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府中收藏无数,其中尤以大盂鼎、大克鼎为国之重器。潘氏家族对盂、克二鼎立下“谨守护持,决不示人”之家规。

  苏剧《国鼎魂》正是根据潘氏家族捐鼎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该剧以1923年至2007年这84年间,中华民族历经的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以潘祖年孙媳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门谨守家规,严护国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故事。

  “面向宝鼎深深拜,你我相守年复年。护鼎自有后来人,一脉相承继先贤……”《国鼎魂》所宣扬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传奇身世、捐宝的无私精神,也不只是临危不惧的民族气节,还有题材背后所蕴含的隽永的文化传统,也即文物收藏中所体现出的文明古国一以贯之的重礼崇文、守护文脉的精神,更是大力颂扬“国脉文脉相牵,国运文运相连”的民族精神。

  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在《国鼎魂》中饰演潘达于。剧中,她横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深挖人物的情感与心理过程,全面呈现潘达于屡经磨难、频遭逼迫,耗尽一生,以柔弱之躯、坚守之志,扛起延续继承华夏文脉重任的经历。演出中,她有一段长达20分钟的“独角戏”。戏中,潘达于回忆种种不幸往事,失魂落魄,当确认宝鼎安全后,她徘徊在院中无聊地数着落叶。接着,仆人上场,一句台词,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这种一桌两椅一人唱作的手法,深得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精髓,被专家称为苏剧传承中堪称教科书级的一折。

  苏剧曾经救活昆曲

  《国鼎魂》在保持苏剧纯正韵味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提起苏剧,很多人不太了解,容易将其和昆曲混淆。事实上,苏剧和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的“三朵花”,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苏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剧前称“苏滩”,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苏剧剧目一类出自昆剧传奇,内容略加改编,以南词曲调演唱,即把昆曲典雅的词句通俗化;另一类大多改编与创作自滩簧对子戏或民间说唱,内容大都表演市民生活,诙谐、滑稽、通俗。

  苏剧在当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陈祺皞介绍,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文化部曾举办过“天下第一团”汇演,所谓的“天下第一团”就是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苏剧不仅被列入其中,而且位居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表演奖榜首。

  陈祺皞说,虽然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以昆养苏”,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上一直是“以苏养昆”。1956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将“苏州市苏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就是为了让苏剧与昆曲协同发展。即使到2001年,昆曲被评为世界非遗,苏州昆剧院及苏州苏剧团(筹)仍然把苏剧和昆曲放在一起。

  “现在说到苏昆,还有很多人以为讲的是苏州昆剧团,其实不是的,苏昆指的是苏剧和昆曲,这两个剧种一直是相处在一起的。”王芳表示。“事实上,苏剧在鼎盛期时,昆曲正是处于最低迷的时期,昆曲的老艺术家进入到苏剧,把昆曲艺术滋养给苏剧,让苏剧的演员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唱念做表’得到更大的舒展。”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后,发展日益提速。2002年,传承苏剧的重任由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承担,十几年时间里,排了《柳如是》《满庭芳》两部戏。

  “一度大家都在演昆曲,根本没有人从事苏剧了。”王芳说。有个演苏剧的老艺术家,快100岁了,她一直对王芳说,苏剧当时救活了昆曲,现在昆曲好了,千万别把苏剧给撂了。

  不仅是艺术家,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这个问题。2015年,苏州市出台了地方戏剧的一个政策,同年5月份,正式批文成立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从此,苏剧有了独立建制的传承单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鼎魂》作为中心成立后的首部大戏,在戏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出戏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苏州的演员演苏州剧种,讲苏州的故事。如果做得好,对苏剧的剧种建设及其当代转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杰表示。

  《国鼎魂》2016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策划,编剧李莉打磨这个戏2年多,写了11稿。自2017年9月该戏试演以来,至今已演出20余场,得到了观众、专家、各界人士的肯定。很多人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苏剧,以前知道苏剧,没想到这么好听。看完这出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评价,苏剧的特点非常鲜明,依然还是这么有光彩,对于表现这么厚重的历史题材显得很有余力,很充分,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昆曲活了,苏剧不能落下
关于爱情,诗词比我们懂得更多(墙内看花)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在即
《北魏孝文帝》彰显中原文化
开启新的文化课堂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