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16日 星期一

为民心相通搭桥铺路

——记二〇一八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

□本报记者 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16日   第 07 版)

  学者王玉主在为青年汉学家讲课
  万国松摄

  青年汉学家在听讲课
  万国松摄

  “我们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确实遇到了很多挑战。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一带一路’的进展到底怎么样,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遇到困难。希望大家能够根据各自的知识储备和国别研究,向我提出你们的看法。”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专家王玉主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班授课时的开场白。他的演讲《中国的一带一路:目标、挤占及面临的挑战》是第三天的课程。此前已经进行的还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博的《汉语词汇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青《士人阶层与子学时代的乌托邦精神》和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达巍的《世界秩序:我们是否正在重返1947》等演讲。除了接受为期3天的专家集中授课,这个班还将进行对口研修、实地考察、论文交流与总结等活动。

  文化与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当代汉学的发展正迎来新机遇。作为汉学研究的新生力量,青年汉学家有为民心相通搭桥铺路的无限潜力,汉学研究的未来属于青年。

  青年汉学家的中国故事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14年创办,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培养了来自95个国家的360名青年汉学家。

  27岁的美国学员苏大卫现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咨询服务部经理。他2007年第一次来中国,就感受到中国的现代感和历史感的双重冲击,11年来他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希望致力于中国环境与能源产业的相关研究,探索改善全球环境状况的可持续发展手段。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教授孔天威的曾曾祖父是瑞士的工程师,100多年前到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从此拉开他的家族与中国友好至今的历史。博兹瓦纳大学中文系讲师马奕男,和喜欢中文的朋友在健身房用中文数数相识,从一名计算机大学助教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汉语教师,成长为中博关系的搭桥人……

  “每一年到中国都能感觉到中国变化很大,但还是像回家一样。”来自塞尔维亚的学员、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秘书叶子,说出了许多学员的感觉和他们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与认知。她通过11年刻苦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特别喜欢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的话:“你不应该问我中国怎么样,因为我已经离开中国三个月了,所以我介绍中国及其人民可能是过去式。”

  据介绍,本届研修班有来自34个国家的38名青年汉学家参加,年龄都在45岁以下,其中10名“70后”、21名“80后”,甚至还有7名“90后”。他们大多数中文非常流利,而且在中外交流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们和中国的缘分,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研修形式精彩多样

  王玉主的演讲既有专业深度广度,又生动幽默,引人入胜。他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宣传话语应该让别人能听懂。干巴巴的宣教会令人讨厌,必须让学员能提起神来,所以有时我会为一个严肃话题举一个风趣的例子,这个例子也可以测试学员们跟不跟得上,听懂了没有,他笑了就是懂了。”他强调对青年汉学家的传播要格外关注并有所侧重,“汉学家对中国比较了解,他们回国后是中国问题权威,遇到问题就会发声,使周围的人对中国加强了解。”

  这个班集中授课3天后,海外青年汉学家将按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组别,分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术机构和高校开展为期约两周的对口研修。之后,他们将前往贵州省考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巴基斯坦拉合尔旁遮普大学讲师穆罕穆德·阿巴拉·艾哈迈德对贵州之行很期待。他2015年第一次来中国,去过江苏、江西、安徽,非常喜欢景德镇瓷器。去年他参与了巴基斯坦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邀请他来参加这个研修项目。他说,巴基斯坦流行的观念是“不管去没去过中国,都应该了解中国”,这次来中国前,他所在大学负责人希望他努力做好中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使者,加强双方合作交流。王玉主的讲座对他很有启发,因为他本人在大学里也教授中国当代历史文化课,所以他对几天来中国学者们有关中国经济、历史、文化的讲座内容深有体会,很有共鸣。

  民心相通才能共同进步

  “民心相通就是听得懂对方。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我们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克服困难,才能在人类征服自然、改变命运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果,效率更高。”王玉主讲演中的这段话,赢得了掌声。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中国文化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陈氏水说,她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有关专家共同研讨自己有关中国文化产业跟“一带一路”的发展以及和越南的合作展望这方面的论文,并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我觉得我的论文交流是属于民心相通范畴的。虽然文化是一个很明确的主题,但如果有周详的交流,我们的心意相通了,才能把‘一带一路’倡议做到更好。”

  来自尼泊尔的马拉现在从事中尼两国语言教学翻译与研究工作,出版了若干本译著,参与了很多重要项目。学习汉语的8年里,他已经游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在中国不同城市的四五所顶尖高校进修学习过,拿过许多汉语学习的大奖,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令人十分敬佩。他说,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各个方面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一个连“天安门广场”几个汉语字都不会说的尼泊尔孩子,到现在能够代表国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们共同探讨如何成为对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有贡献的青年汉学家,这其中浓缩了自己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中国愿与‘一带一路’上的我们共享发展经验,共创全面和谐的发展,我愿意倾尽自己的能力和心血,为两国文化发展和人文交流添砖加瓦。”

为民心相通搭桥铺路
“一带一路”电影院线联盟成立
期待“限秀令”真出效果(墙内看花)
传统刑侦剧的年轻化
传统文化“走进”音乐堂
动画片《小悟空》讲述新西游故事
网络喜剧《给我一个十八岁》获赞
《芸汐传》:清新甜爽 讴歌自强独立女性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