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四项重要原则,即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这是新时代做好中国金融发展与监管工作的总遵循。
四项重要原则体现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回归本源涉及到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回归内生于实体经济的本源。二是金融产品回归银行、证券、保险本来属性。让银行产品回归商业银行属性,让证券产品回归证券基金属性,让保险产品回归保险保障属性,不能随意变性借道,防止规避监管、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脱实向虚。三是金融机构要回归中介服务的角色定位。金融中介的职责是媒介交易和专业服务,根据资金供求双方的风险喜好与状况,以及对流动性的不同预期,合理匹配资金,促进以信息和信用为基础的跨时间、跨空间、跨群体价值交换。四是金融市场回归公募与私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同体系,避免发展方向错位、监管逻辑混乱、风险交叉传染。
其次,优化结构需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是怎样为分散不确定性创造金融产品,推动跨期限、跨产业、跨群体分散风险,增加有效投资;二是怎样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合理进行资产定价和权益保护;三是怎样适应绿色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为中长期资金供给提供制度安排;四是怎样在产能过剩行业促进僵尸企业退出,推动存量资产重组。发挥金融机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和促进资本形成的功能,为四个“怎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提高金融供给体系质量。
再次,强化监管须健全完善以监管目标为导向的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强化行为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的目标是针对微观金融的三个风险源和两种不同的市场体系做出差异化监管安排。当前宏观金融的四个风险源是:影子银行规避监管风险、资管交叉混业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风险和新兴金融企业过度杠杆风险。微观金融的三个风险源,一是来自于融资者的欺诈风险,二是来自于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三是来自于投资者的无知、贪婪和短视风险。针对上述风险源,区分不同金融体系特点和做出差异化的监管机制设计:间接融资体系是让银行等机构帮助不懂金融的人管理钱财,监管的核心是金融机构担责,通过资本金、杠杆率、流动性、限制期限错配等方式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直接融资体系是让适当的投资者自己承担风险和收益,监管的核心是设计合适的机制,让投资者获得充分的信息,可以甄别风险,让适当的投资者承担适当的风险。
最后,市场导向是指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注重发挥金融市场的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二是市场决定价格发现;三是市场决定风险管理。同时,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特有的三大属性:脆弱性(信用)、放大性(杠杆)和危机传染性(错配),增强监管的系统性、穿透性、专业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当前,中国金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贯彻落实四项重要原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指针。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四项重要原则,应当遵循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逻辑:一是尊重法律制度,把发展与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二是尊重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则办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尊重金融属性,特别关注金融内生的信用脆弱性、杠杆放大性、价格失真性和危机传染性风险。四是尊重专业精神,按专业规则办事,增强市场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
(作者为中国证监会天津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