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奉旨读书,他带头把西汉国家藏书遍览之后,编排整理,分门别类,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学著作。刘歆子承父业,在石渠阁万卷藏书中度过了大半生。在那个书籍难得的年代,难以想象刘氏父子面对这座书山时的心情。
而今再去图书馆,我们不必担心书不够丰富,随便一家图书馆都可以让古代最大藏书楼的主人汗颜;不必担心书不好找,数字化技术极大降低了求书成本。科学的分类和陈列把各种学问垒得像超市里的货架,一目了然。
再加上数字阅读的飞速发展,书少、难找,这些困扰读书人上千年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买书好像买白菜一样易得。但是如此一来,反而让去图书馆的意义模糊了起来。今天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何在?
如果不算为了具体目的去查考资料外,我认为图书馆大体上有三种意义:求独、求思、求定。
先说说求独,意思就是寻求独处的状态。去图书馆怎么算独处?周围不都是读书人么?这就好像去电影院,周围也都是人,但我们会说我们单独去看电影,不会说和一堆人看电影。
图书馆营造了一个限制场,在其中,人的目的很纯粹,被局限在读书一件事上。当然,在图书馆刷一天手机的人也有,不过这样的人虽然肉身处于图书馆,但灵魂并不属于这里。
去图书馆,就是选择了一个独处的状态,不为其他事物所打扰,与伟大的思想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暂时抛开家里的琐事,暂时忘掉工作的烦恼。一个人想静静的话,去图书馆最好了。
其次说说这求思。独处有利于思考,有利于专心的思考。如今能纯粹地、专注地干一件事似乎成了奢侈品,平时有太多分散注意力的事物,让我们的思考不能集中。
在图书馆里,安静的氛围,相对封闭的空间,割断了旧联系,建立了新联系。这个过程中,大脑思考愈趋深入,沟回愈趋增多,对于很多问题都能获得合理的解答。
最后,独处带来的深入思考,有助于让我们找到人生的锚地。很多人去深山古刹,参加禅修活动,目的也不外如此。心不定,心烦意乱,是社会的浮躁在人内心深处的反映。如果刘氏父子生活在今天的社会,能不能静下心整理完那一万多卷书,着实难讲。
喧嚣、热闹、花样繁多,舆论场中的热点一件接一件,特别像身处大海,一排浪接一排浪涌来,打得人头晕眼花,不辨东西,乱了阵脚。这时,就特别需要一根锚,能把自己钉牢在某一个位置,任他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
图书馆就可以提供这样的锚,也许它不能告诉我们该往何处去,但起码能让我们沉下心仔细思考一下该往何处去,求得理性的答案,而不是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