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9日 星期六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二○一八中国图书馆年会侧记

□ 郑 娜 田晓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9日   第 07 版)

  中国图书馆展览会现场
  张秀科摄

  24小时智能图书馆、有声图书馆、数字图书馆VR技术……日前,在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展览会7600平方米的展区上,许多新鲜事物吸引了人们的眼光。

  “原来我们还能这么看书呀?!”“这个查资料太方便了!”“没想到图书馆还有这个功能!”人们对当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出惊叹,也为图书馆事业在全民阅读时代的不断创新与实践纷纷点赞。

  

  24小时书房

  “浙江文化通”——这是浙江图书馆首席专家刘晓清在今年图书馆年会上与大家分享的一款应用,它是浙江图书馆2013年上线的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汇聚了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举办的讲座、展览、活动、演出等信息。今年1月,浙江文化通获得首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活动最佳创新奖。

  谈及推出这款应用的目的,刘晓清表示:“技术创新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发现需求,解决‘痛点’。”以前人们获取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信息的渠道不顺畅,这款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信息获取渠道解决了,下一步又该如何解决服务效能低的“痛点”呢?

  浙江图书馆做了又一个尝试,那就是将资源、阅读、服务连接起来,搭建24小时书房,构建新的阅读场景。在刘晓清看来,场景的创新可以倒逼技术的进步。既然数字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局限,那么图书馆也必须打破时空局限——

  在时间上,提供24小时书房。这种书房不仅能自助办证、自助借还,还能实现门禁联动、安全防盗等功能;在空间上,推出“U书快借”。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线上借阅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读者可以像“淘宝”一样下单“买”书,网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家,所有费用由图书馆承担。

  不仅如此,在本次图书馆年会上,可以看到,各地图书馆都在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拓展图书馆服务。手机扫码阅读、人脸识别、虚拟读者卡、移动阅读APP等新媒体终端使用资源的建设,已成为不少图书馆建设的“标配”。

  馆社店合作

  图书馆、出版社和书店的合作,也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热门话题。“馆社店联合合作已经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服务形态。”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李东来表示。

  北京发行集团旗下的王府井书店与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合作开展了“你看书、我买单”的活动,读者在书店发现喜欢的新书,在店内办理手续,以借阅的方式将书带回家。这些新书就会成为图书馆馆藏,读者可在借阅后还回书店,或是直接还回图书馆。同时,书店内还开设了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分馆,形成店中馆的新型合作方式。

  “这叫在图书馆增加图书销售功能,在实体书店增加借阅功能。”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认为,馆社店三方应打破原有各自的定位,适应新时期人们阅读需求的深刻变化,实现资源的整合。“比如说出版社可以向实体书店提供最新图书的数字内容资源,让读者先睹为快。”李湛军说他们正准备拿出一支馆配队伍、一座大型书城的资源,与出版社、图书馆联合出资,成立一个大型馆社店组合的股份公司,通过走市场化的道路,实现馆社店合一,做大馆配业务,助推全民阅读。

  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茅院生认为,图书馆、出版社、书店都是以图书为载体,推广阅读、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三方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图书馆界、出版界、发行界加强合作,改革创新,融入数字化、科技化浪潮,研究新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连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更加精彩、有效地进行。”

  转向复合型

  “当下图书馆事业正在发生深刻而全面的变革,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变革。”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小琴表示。

  今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推出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征集推广活动,引起强烈反响。经过评审专家研议,最终138个案例获得“最佳创新奖”“最佳创意奖”“优秀奖”等奖项。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对这样的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面对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无所不在的数字阅读,图书馆面临着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全面创新。在他看来,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复合型图书馆”。

  何谓复合型图书馆?陈超表示,图书馆既要坚守住“确保文化传承、保障终身学习、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发展”的定位,也要从文献中心向文化高地前行,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智库服务转型。

  在服务转型上,上海图书馆早早迈出了一步。早在2009年初,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就整合馆所的图情服务资源,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旨在“支持创新、点亮创意、助推创业”的“创之源”品牌服务。2011年,上图上情所已经成为上海市经信委认定的上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每个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擅长的创新。比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去服务于本地区、本社区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活动,高校图书馆就去服务高校创新,不要一味模仿和追逐。这很重要。”陈超说。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标注人生的锚地(文化只眼)
20台精品剧目将现国家大剧院戏剧季
丝路音乐家西安“玩音乐”
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
辽艺经典话剧《父亲》在京上演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