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承古开今吴昌硕(走进故宫·叁)

□ 陈钟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7日   第 07 版)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

  珍果图卷(局部)
  吴昌硕

  “鲜荔,核小实肥者,名紫鸡冠”“松江黄泥墙大桃,味甘如蜜”“西瓜自雪沟得来,其味甘脆可口”……故宫文华殿里,一幅长长的《珍果图卷》吸引了不少“吃货”游客的目光。画中,这些应季的水果颜色鲜亮,果实硕大而饱满,配上趣味考究的文字,给正当燥热的夏日带来一丝可口清凉。

  如此富有市井气息的瓜果绘画与题注,是清末民初艺术大师吴昌硕的代表作,体现出他在花卉、瓜果大写意绘画中所特有的风格。在近日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中,这样的画作占据了展品的大部分。以梅花、菊花为例,吴昌硕的创作比传统画法的花朵大且浓艳,使得造型更加明快、色彩更加活跃。位于文华殿中央的4幅《蔬果屏轴》,将葫芦、南瓜等具有美好寓意的生活事物配以文房雅玩一同展示,一俗一雅,也体现出吴昌硕的审美意趣。

  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融合了不同的时代风格。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传统艺术走向近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吸收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特有的商业气息和时代精神,形成雅俗兼备的艺术风貌。”他的艺术成就对近现代画坛的格局和流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作品被称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的确,“承古开今”可谓是吴昌硕最大的特点。从明代陈淳、徐渭,清代八大山人、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吴昌硕对前辈写意花卉技法的继承以及对同时代画艺的吸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的第一幅作品并不是吴昌硕的画作,而是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的画像——据说,刚刚辞官的吴昌硕向任伯年拜师学画,彼时官袍未去、神情恍然,是个穷困潦倒的“酸寒尉”。画像暗示着吴昌硕当时的境遇,也体现了任吴二人的师徒、挚友情谊。

  要了解吴昌硕绘画风格的基石,还需回顾其早年间对于石鼓文篆刻、书法的研习经历。在文华殿的西配殿,“铁笔柔毫”展览通过展出吴昌硕的篆刻、书法作品,为其绘画技法提供了解释——“以书入画”。吴昌硕精通金石篆刻,曾被公推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道的画风。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意,气势雄强,甚至在布局上也体现了书法篆刻的章法。青年雕塑家刘恒甫告诉笔者:“吴昌硕是一位‘诗、书、画、印’巨匠,他如此全面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他对石鼓文学习积累下的深厚功夫。”

  在展厅里,有一纸上写着:“石印每字二元,屏条视整张减半,山水加倍……”乍一看像是一张书画售卖价目表。原来,这是吴昌硕在1920年为齐白石手书的润格,即齐白石为人题字作画的报酬标准。从这一张小小的润格背后,可以看出吴昌硕对于后世艺术家深远的影响。从齐白石的不少画作中,我们便可一窥吴昌硕的色彩运用技法,陈师曾、傅抱石、潘天寿等大家的作品也都与其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而在展览中,具有当代意识的木雕作品《梅兰竹菊》与吴昌硕的花卉写意遥相呼应,这是刘恒甫受其熏染,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再创作的作品。可见,吴昌硕给当代艺术也带来了“承古开今”的启发。

  这是故宫第一次举办吴昌硕个人艺术展,但吴昌硕与故宫的渊源颇深,经装裱修复后首展的“凡将斋”匾额,是吴昌硕为故宫第二任院长马衡题写的。而这次展览,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将文华殿改造为书画馆后的首展。

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中国画继承与创新③)
承古开今吴昌硕(走进故宫·叁)
安格尔的素描与东方的线
还原清代中期画坛真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