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流坝乡,曾是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后重建更一度再因自然灾害中断。而在震后十年之时,这里却完全成为另一副模样。
不大的村中有22栋房屋,每栋的屋顶都有梯田状的农田,可种植作物、收集雨水;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墙体凹进,留出空间,村民们可以在门口闲坐或售卖农产品。在知名建筑设计杂志《Dezeen》评出的“2017年度十佳住宅”评选中,该处新建民居项目成功入选。
该项目设计工作由香港大学非营利的设计研究组织“城村架构”负责。作为该组织创办人之一,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林君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分享设计理念。他说,希望自己设计的房屋,可以更好帮助灾区居民开启新的生活。
接手项目之初,他面对的则是一片饱经灾难的土地。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金台村房屋受损严重,着手重建。然而在2011年,当地发生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中断重建项目,让这个几年内两次遭地质灾害的村庄一度面临困境。
为此,当地公益机构负责人四处奔走,最终找到香港大学的“城村架构”。而“城村架构”不仅承接了规划设计工作,更找来香港地产商出资援建。
村子面积小、住户多,使得建筑空间受限。林君翰面临最首要的问题,就是保障房屋的采光和通风。为确定设计方案,林君翰的团队30多次到当地考察,进行测量研究,并与当地沟通,制作模型,不断修改。
团队原本计划屋顶一小部分辟为农田,但经过与村民的沟通发现,有人希望全部屋顶用来种菜,既可自由选择作物品类,也方便照看和采摘。经过反复商议修改,屋顶被设计为梯田形状,依山势起伏,与周围环境相容,又兼顾房屋采光。这在林君翰的农村房屋设计中,尚属首次。
村子的下方,安装有污水处理设备,家庭产生的污水、废水经过处理后流入芦苇湿地进行净化;村里设有一处饲养家禽家畜的设施,可采集动物排泄物,充分利用沼气产生的清洁能源;为方便人与人的沟通,设计师还打造了一个社区中心供村民交流。
相比于房屋外在的设计感,林君翰认为,这些实用而又契合文化传统的设计才是他最期待做的。
如今,早已完成项目的林君翰团队还会时常回到金台村,根据村民生活需要,继续改造房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房子重新建起来,还要根据灾后情况和当地村民生活做重新设计。”
林君翰说,设计房屋是建筑师的责任,而观察农村的变迁,改善房屋设计,方便生活,则是建筑师更好帮到当地灾民的机会。
回望震后十年,林君翰说,自己在慈善机构的重要支持下努力帮到灾区村民,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更理解农村生活的习惯和逻辑,从中获得诸多宝贵经验。未来希望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帮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