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0日 星期四

挂甲峪的春故事(乡情村貌)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10日   第 05 版)

  图为挂甲峪村远景。

  图为村中“楹联第一村”石刻。

  谷雨刚过,桃花新谢。

  从北京城区出发,车行两小时,驶入平谷区的北部山区,穿过十里桃林,进入山间道路,两侧山势奇骏,郁郁葱葱。

  一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伸向群山环抱的村庄。下了车,走进村子,清新怡人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绿草、野花的淡淡芳香。宽敞的街上,见不到一片垃圾,听不到一声嘈杂。层叠有序的现代别墅群,淡黄色的墙,烟灰色的瓦,与巍巍青山相映成趣。

  这个美丽山村,名叫挂甲峪,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获胜后在此挂甲而得名。30多年前,挂甲峪还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村子。

  山西籍媳妇卢丽丽还记得,早年嫁到挂甲峪时,“进村的道儿只比桌子宽一点儿,搬运东西只能在小木车上搁个铁簸箕,条件没法和我老家比。”坐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卢丽丽轻声笑着说,自从10多年前开办农家乐以来,每年都有10来万元的收入。街坊邻居日子也都很红火。“现在和过去比,可是天上地上。”

  挂甲峪天翻地覆的变化,多亏了“领头雁”——村支书张朝起。1987年,一部热播电视剧《新星》,让这个土生土长的挂甲人,毅然作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剧中,县委书记李向南不畏重重阻力,大刀阔斧改革,让当地焕然一新。张朝起也想做挂甲峪的“李向南”。于是,他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带着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创业路。“羊肠道,荒山头,吃水贵如油”的挂甲峪,如今有了平展大道通向山外,有了主导产业支撑经济,有了“五瀑十潭三湖”吸引游客,是有名的“平谷生态第一村”。

  “新时代振奋人心,我们有使不完的劲儿。”已近古稀之年、忙碌了一辈子的张朝起,为挂甲峪谋划好了新奔头:利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并量身定制“十大工程”:大花园、大果园、大公园、大乐园、大温泉、大溶洞、大漂流、大旅游、大文化、中小学生大课堂。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村里的百姓生活有质量有品位,山外的客人来了不想走。

  在一个面积仅4.5平方公里的地界,要折腾出大旅游,张朝起真敢想!也真敢干!

  几年前,张朝起请城里的专家做检测,发现村里的温泉是13.5亿年前的火山地热,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尤其富含被称为“抗癌之王”的硒元素。

  联想起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10,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张朝起有底气了。他带着村民做起了“长寿”“大健康”文章,推出富硒火山温泉旅游项目。村前的山坡上,顺着山势建起一溜温泉池。村后的长寿山,也建有温泉池,搭起排木屋。远道而来的客人,睡在山坡的小木屋中,躺在露天敞亮的温泉池里,吸着山间的负氧离子,仰望满天星云,久居城市的疲乏一扫而空。

  不仅如此。“进了我们村,你喝的水、吃的蔬果,都含硒,这可是长寿的保证。”张朝起雄心勃勃,要把挂甲峪打造成健康养生休闲的“天然大氧吧”。

  “人要没文化,就像没有魂一样。”因为出生贫寒,张朝起没读几年书,但他坚信文化是魂,村里人都得学文化,才能有内涵,挂甲峪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他将村里的一个中式温泉度假村命名为伍福街,粉墙黛瓦,石头小径,原木小亭,处处尽显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又张罗家家户户门前挂上寓意丰富的楹联,把挂甲峪变成了响当当的北京“楹联第一村”。

  抬头有文化、移步便是景,挂甲峪有了“文艺范儿”。

  环境好,日子美,心情舒坦。挂甲峪的变化,引得不少进城的村民回村发展。

  十几年前,张晓燕和丈夫放弃平谷城区的工作,举家回村,开起“小燕子客栈”。“原来在县城,我收入不如老公开出租。现在,我挣得可比他多多了。”张晓燕笑道。近两年,她还搭上互联网“快车”,名气越来越大,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正聊着,欢快的手机铃声响起,“又有客人来了,今天第三拨了”。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挂甲峪,一群淳朴坚韧的奋斗者改变了村子,改变了命运,如今又撸起袖子,开启属于他们的崭新时代。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启示(习近平讲故事)
张恭运:“隐形冠军”的文化密码(众生相)
挂甲峪的春故事(乡情村貌)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