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阶段性成果展演(第二季)在长安大戏院举办。此次展演的剧目为“北马”马连良先生1925年首演的《广泰庄》、“关外唐”唐韵笙先生1935年首演的《二子乘舟》。
抢救,行动起来
中国京剧流派纷呈,老生流派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说,代表人物分别为周信芳、马连良、唐韵笙,他们各自留有流派特色鲜明的剧目。
马派剧目《广泰庄》又名《三请徐达》,取材于《明英烈》,讲的是朱元璋于濠州起义,找徐达出山相助的故事。这出戏原本常作为开场,正值24岁的马连良因这出戏有唱有打,特意进行了改编创作,于1925年首演改编版。《二子乘舟》由唐韵笙于1935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该剧取材于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12回,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卫宣公夺世子急子之妻,生下公子朔、公子寿两人,此后几人相互残杀与拯救的故事。
作为马派剧目中为数不多文武兼备的戏,《广泰庄》因为各种原因已60多年没在舞台上演出了,而《二子乘舟》也已阔别舞台80余年。此次重排《广泰庄》,是由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96岁高龄的迟金声先生担任剧本整理、艺术指导,传承给当红马派名家、北京京剧院演员朱强。《二子乘舟》则由93岁高龄的唐派传承人周仲博先生担任剧本加工,传承给沈阳京剧院文武老生演员常东。
像这样,把舞台上消失数十年的作品重新找出来,由国宝级老艺术家手把手、口对口传授给舞台上中坚一代演员,“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已经完成了22个项目。其中包括绝响京城舞台60年的“富连成”科班剧目《南界关》,有绝迹已久的口含银灯绝活的《目连僧救母:滑油山·游六殿》,由男武旦出演、内地已失传的《朝金顶》等剧目。
标准,综合考量
中国戏曲剧目非常丰富,曾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可是流传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并不多。剧目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戏本身质量不高,没有传承价值,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自然淘汰;有些是因为技巧难度太高,今天的演员很难继承下来;有些戏因为理念超前,当时不太受欢迎,但在今天看来却仍有艺术价值。
“在综合考量所申报剧目的演出价值、学术价值、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我们侧重于选择师承脉络比较清晰,有传承人,并有对路应工的优秀中青年演员能够学习、继承、演出的,有代表性的和有保留价值的剧目进行挖掘抢救整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介绍他们对濒危剧目的筛选标准。
以在第8届京剧节亮相并大获好评的《朝金顶》为例,便是因为动作繁重,多由男武生出演,在大陆已失传。获得“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支持后,主教老师赴台湾向武生名家杨莲英老师问艺,并传授给来自台湾的中国戏曲学院学生、男武生杨瑞宇同学。
而有着复杂人物关系、颇有莎士比亚风格的《二子乘舟》,其主要人物急子,介于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之间,是唐派的独门功夫。以今天观众的眼光来看,这出戏无论故事、形式、唱腔,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传承,迫在眉睫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用245万元的投入就促成了22部传统戏的恢复,有戏剧评论家将其比作“药引子”,“虽然量不大,却是治病的关键。”
京剧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剧种了,但留下的传统老戏仍然太少,再加上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逐渐离去,若要支撑京剧艺术长远的发展,现有的京剧上演剧目远远不够。抢救整理传统剧目的开展,让老艺术家传戏谈艺,既救活了一批剧目,同时也留下谈戏说艺的影像资料,对于表演者、研究者和评论者来说,非常可贵。
正如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所言,这22出戏的恢复演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面对传统戏演出时,才能知道我们今天的短处和不足,发现现在的演员和中青年艺术家的缺点和短板,才能知道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现在京剧演员跑龙套的每个月有固定工资,跑一场有500块钱的演出费,退休了还有退休工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表示,生存压力变小,加上演出机会少,自然没有很多人愿意下苦功去学戏。抢救恢复濒危剧目像一针强心剂,刺激演员们重新开始练功、练绝活,对人才培养大有益处。
濒危意味着紧迫。目前,“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中年龄最大的指导老师迟金声已年近百岁,比他年轻的导师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跟着迟金声学了30年戏的朱强,近几年明显感受到老人家心里的紧迫感。“我只要一进门儿,他就开始给我说戏,一说就是几个小时,似乎都不觉得累。”朱强已经是知名演员,年龄也接近退休,但迟金声对他的嘱咐还是“多学戏”。“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一出是一出。”朱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