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

侨乡青田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丧事不再发红包

本报记者 张远晴 柴逸扉 刘发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29日   第 04 版)

  人情日渐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之一,争来争去无非一个面子。这对浙江省青田县仁庄镇仁庄村村民林寇光来说,感触尤深。

  “原来办丧事,每个来参加葬礼的人都要送一份红包,这对我们普通农民来说压力真的很大!现在不需要送了,真的是减轻了人情负担。多亏了镇里和村两委对移风易俗的提倡!”提到丧事不再发红包,一辈子在田里讨生活、拙于言辞的林寇光话多了起来。

  丧事发红包是青田等侨乡特有的习俗。上世纪80年代,有华侨回乡办丧事,为了感谢当地乡亲,就给参加葬礼的亲朋送红包,不想几十年下来,竟成了习俗。

  据当地村民介绍,办丧事向来参加仪式的村民和亲友发红包,部分原因是许多华侨平时不在村,如今家里有事要大家帮忙,用红包来致谢也是人之常情。但一些华侨出于“争面子”的考虑,希望能更多在乡亲们面前显示自己在国外的成功业绩,红白喜事就成了他们展示“排场”的机会。久而久之,一些地方竟然还形成了一些到处参加丧事领红包的“职业人群”。

  “刚开始大家一般发给每人几十元红包,后来发展到一两百元,甚至300元、500元。攀比让大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林寇光说。

  这一情况引起了仁庄镇党委的重视。他们希望从仁庄村做试点,逐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简化红白事的操办,特别是引导村民杜绝丧事发红包的风气。

  “尽管大家都想减轻办丧事的负担,但是真的要迈出第一步,却不是那么容易。”仁庄镇党委书记廖建利说,“毕竟带头的村民会有所顾虑,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被人说闲话,觉得很小气。甚至担心丧事不发红包,就没有人愿意来送别逝者、帮忙处理后事。”

  风俗的改变,其实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

  “我们镇村两级班子找了当地的侨领座谈,获得了他们的普遍认同,大家签署了‘未来办丧事一切从简’的承诺书,给村民建立了榜样。”廖建利说。针对村民们普遍担心不发红包导致葬礼冷清的问题,仁庄村率先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村主任及村里的乡贤、热心人士担任成员,一起为村民的婚丧事服务,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而对第一个榜样,仁庄镇也下了一番功夫。

  当第一户承诺不发红包的家庭办丧事时,村干部们专门组团上门慰问,同时也请电视台对他们的事迹作报道,这让其他村民看到了榜样的作用和当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决心。有了第一户的模范作用,后来的家庭办丧事时也都自然而然地选择不发红包,而村民们也都接受了这一风气的改变。

  除了不发红包,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仁庄镇还制定了《仁庄镇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公约》,针对丧事简办,提出以“不收红包、不发红包,丧事殡期不超过3天”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不超》和以“不在学校、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搭设灵堂灵棚”为主要内容的《五不在》公约。公约提供了丧事简办的量化标准,易于操作,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办一场丧事最低可节省3万元。

  在一系列举措下,仁庄镇的文明新风慢慢形成。一些华侨将办丧事节约下来的“红包钱”捐作公益事业,造福乡里;而其他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村民更是大大减负,不必为了发红包而花光积蓄甚至背债。

多地上演“人在画中跑”(事件新闻)
乡村公路别样美(焦点瞬间)
云雾弥漫景如画
剑桥大学在华设立科创中心
丧事不再发红包
浪漫“花溪”春光好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