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15日 星期四

郭文斌:

过年是全体华人的心灵共振(人物)

□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15日   第 07 版)

  人物简介: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代表作《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郭文斌是个“大年迷”。为了描绘中国年,他写过许多散文和小说,在他的长篇小说《农历》里,“过大年”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大年是一出中国文化的全本戏。”郭文斌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人的年味儿其实是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有对天地的敬畏,有对祖先的感恩,有对生命的珍重。”

  

  在守岁中体会天人合一

  出生于宁夏西吉的郭文斌,从小便受到当地乡土文化的熏染。在他的印象里,故乡虽然贫瘠,却有着多彩的民俗和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精神上的丰厚滋养。早年他曾在西吉县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写写散文诗歌。1993年,郭文斌调入固原市文联《六盘山》杂志社,由此正式走上文学道路。1998年,当“大年”这个意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他感觉自己一下子找到了创作的深井。顺着这个井口,他一步步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富矿。2006年,他创作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2010年,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问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并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

  “《农历》以两个乡村孩童的眼光,通过他们的回味、追索、询问,展示着渐渐消弭的传统乡村文明,显示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为我们留存了珍贵的乡俗材料,其本质,是对现代文明疯狂侵袭的抗争,对平静安详心灵的坚守,是对一种理想的生活信念的守护。”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如是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农历》中所写的传统节日还能继续传承吗?郭文斌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只要把节日的精神性营养性保留下来,传统节日就不会衰落。春节是最能反映民族精神的节日,它具有感恩、孝敬、和合、祈福等丰富的文化意涵,这些文化意涵通过节日的仪式表现出来。

  在郭文斌童年时代的除夕,一家人在一起静静地守岁,感受时间一寸一寸流逝,格外留恋不舍。看着供桌上的蜡烛和香烟,仿佛进入了另一种时空,能跟祖先促膝对话。郭文斌认为,中国人过年不只是喜庆,更是给生命充电,在怀念祖先的过程中,祖先把能量转移给后人。有调查显示,一些抑郁症患者回老家过一次年就会有所好转,他把这解释为回到祖先和父母的磁场,能让人获得巨大的安全感。

  “春节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流传下来,已经进入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不论地理距离多么遥远,心理上都能产生强烈的共振。”郭文斌说,海外华侨华人也可以在除夕夜相聚守岁,点燃一炷心香缅怀祖先,体会天人合一的感觉。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

  郭文斌的小说基调宁静悠远,处处可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在他看来,全球化浪潮下,我们更应该自觉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完整性,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依托。

  能否找到一种方式把传统文化现代化?这是郭文斌一直思考并着力探索的问题。他尝试着走进传统文化内部,提炼出规律性、实用性的东西,把古人的语言体系、逻辑体系转化成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有时甚至会借用一些西方心理学的概念。他致力于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传统节日民俗,协助中央电视台制作了纪录片《中国年俗》、动画片《六月说过年》等。他的小说《农历》的朗读音频,在喜马拉雅、荔枝等网络广播平台收听者达到几十万。他还建议把文化传承和启蒙教育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从2014年起,郭文斌以文字统筹的身份参与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制作,目前已播出第四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华文明是乡村文明,如果乡村凋零了,社会肯定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所以要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郭文斌说,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看到国家政策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优秀人才开始返乡重建家园,相信几年之后乡村面貌会有很大的改善。

  安详是发自心底的快乐

  近年来,郭文斌大力倡导“安详文化”,试图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一剂心灵的止痛药。他坦言自己也曾深陷焦虑之苦,努力寻找解脱,《瑜伽》等小说就是这种寻找过程的文学化。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郭文斌的随笔集《寻找安详》,这是他走出焦虑的经验结晶,因其积极的心理疗愈效果受到读者欢迎,目前已经重印13次。

  在郭文斌看来,幸福的基本内涵是安详,它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快乐,和房子车子等外在条件无关。他呼吁人们向内寻找幸福。“当一个人心存安详,仅从一餐一饮、半丝半缕中就可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否则,即使他拥有全世界,也可能和幸福无缘。”

  郭文斌强调写作要有底线观,因为文字会对读者产生心理暗示,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中华古典文学倡导‘思无邪’,把人的理念引向光明、善良、崇高。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要发挥建设性作用,用干净、温暖、诗意的文字点亮读者的心灯,安妥读者的灵魂。”

过年是全体华人的心灵共振(人物)
书香是年味的一种(墙内看花)
朗朗古诗声 胡同迎新年
关注舌尖下的自然
展现新时代新风貌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