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15日 星期四

本报报道催生扶贫品牌

下党乡深酿“下乡的味道”

本报记者 郑 娜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难忘下党”主题馆将本报文章《下乡的味道》做成展板,供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 郑 娜摄

  图为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拍摄的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古民居群落新貌,青山如黛,山涧清澈。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下党村,满目青山绿水。流淌着岁月感的鸾峰桥边,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邻街的一排店铺里,迎面而来的第一家店铺就叫“下乡的味道”。在这里,可以买到当地特产高山茶,牌子还是“下乡的味道”。

  近日,记者随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传承发展问题”课题组调研时发现,“下乡的味道”已成为下党村、下党乡,乃至整个寿宁县的扶贫品牌,而这个品牌的诞生与2014年本报刊发的一篇文章紧密相关。

  一段深情引发一篇报道

  “20多年后,他依然记得那碗绿豆汤的味道。

  那一年,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还没通路。一天,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柴草,引着一位风尘仆仆的人,披荆斩棘,顺着河穿过去,因为‘这条路还稍微近些’。

  一路上,老百姓喊‘地府’来了。他们管地委书记叫‘地府’。这个‘地府’,名叫习近平,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老百姓自发摆出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说‘你们喝吧,路上辛苦了’。”

  2014年4月10日,本报焦点关注版刊发的《下乡的味道》,成为中央媒体里最早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下乡调研细节进行报道的文章。

  下党乡,被称为寿宁的“西伯利亚”,是县里最偏远的山乡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的策源地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访贫问苦、现场办公,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深刻记忆;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他多次在不同重要场合深情回忆那段到寿宁进下党的难忘经历,至今依然记得“那一碗绿豆汤、那一杯草药茶”。

  2014年春天,正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兰考县联系指导,谈到调研下党乡往事,再次提及绿豆汤。本报记者陈振凯敏锐地抓住这个细节,将“一路上的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的甘甜的绿豆汤”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下乡的味道”,并号召党员干部都应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

  报道一经见报,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故事的发生地: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一篇报道催生一个品牌

  因为受地理区位、资源等制约,发展存在起步晚、步伐慢、基础薄、短板多等问题,下党乡的群众增收和村财收入与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当地政府虽然意识到产业造血是关键,必须通过模式创新和品牌引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牌定位。

  《下乡的味道》很快给他们带来了启发。福建省委组织部干部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曾守福,当时在下党村任驻村书记。看到报道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尝试着将“下乡的味道”做成一个品牌,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服务的故事、思想和情怀延续下去?

  说干就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9月,下党村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为广告语,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多类商标使用权,并得到国家商标总局授权。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下党村随即探索创新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

  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具体怎么做?就是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定制茶园。通过参与这个项目,茶园主每年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茶农每年每亩茶园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两委”以茶叶加工包装费、管理费等形式可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可谓一举三得。

  在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后,2017年底,国有企业寿宁县梦龙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大学生创业团队合资成立福建“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县里对“下乡的味道”品牌进行保护、开发和运营,扩大品牌的覆盖面,让全县农民群众普遍从中受益。品牌以“下党扶贫定制茶园”为重点,逐步向农产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电子商务等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

  经过3年多的发展,目前“下乡的味道”已成为寿宁县在外最具影响力的“扶贫定制农业第一品牌”。“只卖茶园不卖茶”的扶贫新模式,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材料,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一个品牌改变一个穷村

  品牌的价值在内涵。

  “下乡的味道”,述说着一程山水、一种情怀、一份牵挂。对寿宁县而言,寄托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说,这是一种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的真实写照,充分彰显了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情怀和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这是一种乡愁,既表达了下党人民的热情纯朴,也概括了下党农副产品天然、生态、质朴的特性,记得“那一碗绿豆汤、那一杯草药茶”;这是一种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鼓励干部下基层送温暖、办实事、解民忧,体现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的政策导向;这是一种感恩,充分表达了下党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生动诠释了“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下党人民脱贫致富路上“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

  过去,寿宁高山茶和生态硒锌产品虽然独具特色,但没有品牌支撑,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如今通过“下乡的味道”品牌的宣传推介,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寿宁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自产自销,优质农副产品基本无缘高端市场,如今“下乡的味道”品牌符合原生态农产品的属性,迎合了群众对生态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使大量优质农副产品逐步走出“深闺”,开始走进许多城市人的餐桌。

  如今,通过品牌合作、品牌授权、品牌入股等方式,村集体收入也大大增加。“2014年以前,下党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仅4200元,村财收入为零。”曾守福介绍。而到2017年,下党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500多元,村财收入达到23.3万元,带动全村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下乡的味道’品牌的培育打造,对寿宁这类山区如何更好地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下乡的味道’,打造全县‘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涉农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对记者说。

  据寿宁县有关部门介绍,今后,寿宁将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全面推广“定制茶园”“定制果园”“定制蔬菜”“定制牧场”等可视化“扶贫定制农业”模式,并推出“我+1”产业扶贫计划,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财壮大。用品牌引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下乡的味道”将继续在下党,在寿宁香飘四溢。

“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习近平讲故事)
下党乡深酿“下乡的味道”
让历史在小巷间蹓跶 让文化在胡同里徜徉
责编:叶 子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