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我常常想起的大舅

□王春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6日   第 11 版)

  大舅90岁生日,大舅的儿子、我的表哥海山让我写点纪念文章。写什么呢?大舅的生活点滴我并不熟知,但大舅给我的印象却非常清晰……

  听母亲说,我两三岁时去大舅家住过一阵子。母亲这么一说,我仿佛也想起了那个场景。在大舅家的宅院里,我骑在大舅的脖子上,狗跟在大舅的身后快乐地奔跑着……

  姥姥姥爷共生了10个子女,活了8个,五女三男。大舅是长子。大舅家在陕北定边,是老区,大舅也是干过革命的。

  听母亲说,大舅15岁时就成了村上油坊的掌柜了。过去的油坊可是财富的象征,掌管着油坊,就等于掌握了一家人的命脉。方圆几十里,大舅声名远扬,还有可能吸引了一大批村中巧姑呢!

  大舅好学,虽然没上几年学,但书却读了不少,再加上家族遗风,大舅上知天文,下熟地理,还是村上有名的业余“郎中”。

  大舅年轻时帮衬姥爷干革命,姥爷外出打游击,大舅在家掌门。革命成功后,弟弟妹妹去城里公干了,大舅却仍然在家掌门。大家进城去享福了,大舅却在种田。大舅心中多少有些不悦。说起这些事,大舅常常慷慨激昂,仿佛当年英气仍在,骨风正健。但不论城乡,大舅依然是大舅,礼仪规矩、程序正义,大舅仍然守护着他的掌门风范,大家仍然长者为先。

  大舅家族人都长寿。大姨去世时84岁,今年二姨85岁,二舅82岁,小舅80岁,母亲78岁,四姨、小姨都70多了,身体还都健康。

  大舅前些年经常来兰州。第一次来时正好我娶老婆,大舅来贺,对我来说待遇极高了。在父母家中,父母好酒好肉招待了大舅。那天我老婆陪大舅喝酒,许是高兴吧,大舅只顾自己喝,也全然不顾老婆用水相陪,还一个劲地夸赞,“这娃能喝得很呀!”

  大舅确是大舅,他的气质、风度,带着长期养成的特有的王者霸气。大舅在弟妹中是说一不二的人,也是特立独行的人。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造就了大舅特有的刚强和勇敢,在弟妹中常常是领头羊。

  大舅阅历丰富,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天文地理、医药、养生饮食,凡其种种,都有涉猎。有一次他来兰州,正好赶上我习惯性肠炎犯了,大舅教我连吃半月去疼片便去了根。

  大舅70多岁在村上还骑自行车,高大的个头架在车上,远远就能在村头上看见。串邻居,去镇上,趟地头,逛集市,一次都落不下,直到有一次摔倒,着实吓人不小。从此,大舅也就与自行车无缘了。

  我曾3次陪母亲去过大舅家。定边,陕北凹地,是戈壁沙漠、盐碱地,却盛产石油。去大舅家要过定边县城,第一次去可真不咋的。第二次,特别是第三次真是变了样了。小表妹由原来骑行的小摩托换成了小轿车,老远就在高速路口接着。四姨、小姨和姨夫们争相簇拥着母亲,母亲回家的自豪感又平添了更多,原本很浓的陕北话瞬间成了地道的定边话。

  兄妹相见,格外亲热。话匣子一打开,笑语连连。表嫂从地里回来,又忙着为我们做饭,特意宰了羊,做羊肉米饭。我打开了带去的好酒,大舅兴致勃勃,还喝了几杯。不一会时间,大舅在村上的儿子都回来了,大表哥居然60多岁了,但在大舅面前依然是犬子。我突然觉得中国古老的文化就像在大舅一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悠久地传承着……

  这一次见到大舅,比前些年苍老了许多,但言谈举止间,不服输,不认老,那股认死理、敢担当的劲儿却仍不输当年风采。见到大舅,你真会被折服,震憾。鲁迅先生讲的中国的脊梁不都还在吗?

  那次见到大舅,大舅说还要再来兰州,去看他留在往昔的印象,回忆那过去的情怀。人终有一老,但像大舅这样睿智、聪慧、知书达理、富有情商的先人还是健在着吧!

  我常常想起大舅,要不是今年太忙,真想去看看他。有时我在想,90年在宇宙中太短暂了,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还是漫长的。90年的风风雨雨,大舅要怎么应对呢?90岁的大舅,他的生日我都未赶上,但他的气息、笑容以及淡定、果断、坚毅的品质一直在我心里!

《霓裳》的种子
雪落黄河
我常常想起的大舅
责编:苗 春 邮箱:huawenzuop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