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霓裳》的种子

□陆春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6日   第 11 版)

  1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滚瓜烂熟。

  “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乐天,这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命人,因一夜相逢,谱写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篇章。

  整首《琵琶行》中,琵琶手弹奏的曲子,有名称的只有两首,“初为霓裳后六幺”,一首是《霓裳》,一首是《六幺》。它们都是唐代大曲,所谓大曲,往往歌、乐、舞三位一体,连缀融合的综合艺术,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

  唐代崔令钦的笔记《教坊记》,详细列举了当时流行的46种大曲名称,每一种曲,都有不同的来历和故事,其中的“绿腰”,就是“六幺”。

  这里主要说《霓裳》。因为道教是大唐国教,法曲自然是主旋律。

  《霓裳》,全名《霓裳羽衣曲》,唐明皇李隆基是此曲的创造者。

  宋人李上交的笔记《近事会元》,卷四《霓裳羽衣曲》中,有关于此曲的来历:

  唐野史云,明皇开元中,道人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回于天半,尚闻仙乐。及归,但记其半曲。遂篴中写之。会西京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因敬述所进为曲身,名《霓裳羽衣曲》也。

  虽是野史,情节却相当完整。

  开元年间,唐明皇由道士叶法善引导上天,进了月宫。月宫的秋天,天气清冷,在这样的环境里,凡人是不能久待的,但是,月宫中仙乐阵阵,让人飘浮,如在梦幻。返回途中,隐隐的仙乐仍在耳边回荡。等回到人间,只记得半支曲子,赶紧找纸笔记下来。巧的是,西京都督杨敬述,这时向唐明皇进献了一首曲子,音乐专家李隆基一看,声调和在月宫中听到的差不多,于是,就将月宫中听到的作曲子的序,杨敬述进献的作曲子主体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起名《霓裳羽衣曲》。

  2

  2016年10月30日,我到浙江松阳,松阳作协主席鲁晓敏和当地作家鬼鬼陪我爬卯山。卯山脚下,是唐朝著名道人叶法善的出生地,也是他去世后归葬的地方。

  叶法善(616—720),是和张天师齐名的中国著名道士。在卯山腰,有一座永宁观,观里供奉着叶法善的塑像。四周有壁画,第一幅就是“伴君游月”。

  这是一个仙乐伴奏的宴会场面。月圆形的画面上,唐明皇,叶法善,五位仙女,都踩在五色祥云上。一张矮地宽大茶几,上有各类仙果和青花壶酒瓶,一仙女双手还捧着一大盆仙果。唐明皇,身着明黄亮丽龙袍,右手捏着酒杯,左手打开一个笏板,似乎在阅读乐谱,叶法师着鲜红道袍,拍打着双手,似乎是在打节拍。一仙女抱着大琵琶,正轻拢慢捻,三仙女围绕着唐明皇左右伴舞,飞舞起的水袖,和祥云互为云彩。

  这个场面,大约就是唐代野史和宋代诸多笔记描述的《霓裳羽衣曲》来历的经典画面了。

  基于李隆基的音乐天才,我情愿将《霓裳羽衣曲》的来历,看作是一场天才型的创作,这是一次灵感大爆发。

  我们登上卯山顶,这里是千年道观通天观的遗址。

  观破墙基在,卯山草木深。遗址一片废墟,乱石,蓬蒿,杂树,藤蔓缠绕。几百平方的山岗,千年道观的屋基,石生青苔,有的还有半人高。山岗中心甚至还有一口井,探头望,深幽然,井中有水,在强光的照射下,看上去黑黑的。鲁晓敏说,通天观原是一座香火极旺的千年道观,不知毁于什么朝代,从现场的遗迹观察,颓败的年份已经很久了。

  不难想象通天观当年的盛景,道事繁荣,仙乐飘荡,《霓裳羽衣曲》一定是主题,因为它连着唐明皇,连着叶天师。

  叶法善活到105岁,在人均寿命三十几岁的唐朝是个奇迹,人中祥瑞。据当地传说,李隆基对叶天师的丧事相当重视,命令唐朝有关机构千里扶灵回松阳。

  2016年,叶法善诞辰1440年,松阳当地仍以各种方式纪念着他。

  3

  文化的基因,生存总是极其顽强,如杂草,只要有些许阳光雨露,它就会茁壮成长。

  叶天师虽久居长安,也常衣锦还乡。九十几岁回松阳时,他舍宅为观,取名淳和观,唐玄宗赐名并题写“淳和仙府”,且赐戏台一座。

  2007年11月,报纸报道了这样的文化新闻:多年来流传的月宫调,松阳人说很可能就是神秘的《霓裳羽衣曲》。

  演奏月宫调,至少得7人,两人吹笛,两人拉二胡,另外鼓、锣、板各一人。演奏时,锣鼓在前,丝竹乐器在两边或者后面,打竹板的在中间。演奏全曲大约需要六七分钟。乐队队员说:我们这里迎太保、搞庙会,都要演奏这个曲子,也不知传了多少年了。

  可以肯定,这并不是《霓裳羽衣曲》的全部,或者真本,但一定有它的遗传因子,因为松阳有叶法善。

  还有让我惊奇的。

  瓯江上游,这个偏僻的浙西南深山县,至今有一种高腔在传唱,松阳高腔,被赞为戏剧的活化石,唱词无定格,曲牌连缀,音乐节奏却自由,高亢,绵长,带着浓浓的唐代法曲腔调。

  我采访过松阳高腔的两位研究者——松阳县高腔研究会的主席刘建超、浙江丽水学院的音乐学副教授王建武。据他们的研究,松阳高腔是对道教音乐的糅合。道士布道,很多庄严场合都要用法曲,另外,松阳高腔的数代艺人,基本都是道士出身。当然,祖宗就是叶法善。

  松阳高腔的嫡系传承人吴永明,被称为“松阳高腔梅兰芳”,我们有过一次简单的网上交流。

  我问:松阳高腔的代表剧目有哪些?

  吴答:经过近几十年的挖掘,我们已经整理出40多个传统剧目,比如《夫人戏》《耕历山》《白兔记》《买水记》《合珠记》等。

  我问:这些剧目中,有明显的《霓裳羽衣曲》痕迹吗?

  吴答:《夫人戏》就是道教戏,主题音乐都由法曲构成。《贺太平》中的砍柴调,我认为和月宫调十分相似。

  刘建超也非常肯定:松阳高腔中的《渔家乐》,和《霓裳羽衣曲》的相似度在80%以上,许多唱腔中的骨干音,还有很浓的月宫调痕迹。

  4

  白乐天让我们记住了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琵琶女带我们领略了唐朝大曲的无限神韵。白乐天用文学表现了音乐,琵琶女用琴声表现了文学。诗就是琴声,琴声就是诗,《琵琶行》和琵琶女,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琵琶溅起的声光碎影里,唐明皇忘情击拍,杨贵妃婀娜弄舞,众臣们整齐合掌,好一个大唐太平盛世。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长恨。

  然而,千百年来,《霓裳》的旋律一直撩拨人心。无论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都会随尘而湮灭,但大曲的精神内核,却永远百世流芳。

  初为霓裳后六幺。

  《霓裳》的种子,在中国,在松阳,在广袤而绵长的千年时空里,活跃而勃发。

《霓裳》的种子
雪落黄河
我常常想起的大舅
责编:苗 春 邮箱:huawenzuop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