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德昂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6日   第 07 版)

  德昂族女子在三台山采茶
  王顺祥摄

  三台山乡德昂族群众新旧房屋对比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20556人(2010年),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赛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大分散  小聚居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2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德昂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有一定数量的德昂族。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广大山区,是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区。气候属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厚。这里所产的龙竹,干粗梢长,直径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镇康地区所产龙竹最负盛名,大者如柱,直径盈尺,二千年来即为著名特产,史书称之为“濮竹”。它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料,肥嫩的竹笋还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田垦地,栽种水稻、旱稻、玉米、荞子、薯类以及核桃、黄麻等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种植橡胶、紫胶、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种茶。住宅周围,是菜地也是果园,除各种蔬菜外,还有香蕉、黄果、芒果、菠萝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藤篾缠腰

  德昂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

  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戴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左手定乾坤

  德昂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与艺术。

  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叙事长歌有叙述民族迁徙的《历史调》、描写帮工生活的《下缅甸调》等。德昂族神话以《葫芦育人》《天王地母》神话较有代表性。德昂族与傣族、景颇族交错杂居,其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兼具傣族细腻与景颇族豪放的特色。此外,傣族的《娥姘与桑格》、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都广泛流传在德昂族人民中间。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叫“嗄格楞当”,多系喜庆时举行。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铓、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图案雕刻是德昂族民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雕刻绘制的图案多是对称的双鸟、双虎、花草之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德昂族人们酷爱体育运动,射弩、打铜炮枪和泥弹弓是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卫武器,也是一种狩猎工具,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在德昂族人们中间较为流行。德昂族武术除拳术外有棍、刀、剑、叉、勾镰。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节日多  祝福满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节日一共有3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即敬佛祭祀),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8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茶到意到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酽,所以一般人喝了会兴奋得彻夜难眠。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喝上了瘾,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特殊地位和作用,茶叶的消费量很大,于是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也就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在住室方面,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也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长足发展

  1950年春,在党的领导下,德昂族地区迎来了解放。

  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改自治州)成立,其中德昂族代表有12名;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州、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1987年12月,在潞西市三台山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单一德昂族民族乡。1988年3月,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由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联合建立了军赛民族乡。德昂族民族乡的建立,标志着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行使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德昂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德昂族地区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到2005年,潞西市公路总里程达1782公里,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弹石路的目标,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市乡道为干线、乡村道为基础的公路交通网络。德昂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工业方面,潞西市到200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制糖、制茶、建材、矿冶、水电为主的工业骨干企业群。

  各级政府还设立德昂族脱贫发展民族专项资金,以项目带动和扶持来促进德昂族地区的脱贫步伐。潞西市在2005年扎实开展扶贫工作,民族贫困乡1个、边境贫困乡3个、温饱村21个、整村推进13个、重点村6个、安居工程1241户、易地扶贫搬迁1020户4779人,3750户1.7万人实现了脱贫。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1593.19万元,人均收入2503元,农民所得总收入为579.54万元,人均纯收入911元,粮食总产2288吨,人均口粮304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地区的适龄儿童都有了上学机会,特别是近年以来,“三免费”使得德昂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大增,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三台山德昂族乡所在的潞西市为例,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为68.1%。调整中小学校点144个,新建中小学校舍4.6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37万平方米,配备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18个、多媒体教室8个,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德昂族群众一直就住在高坡上,环境封闭,信息不灵。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德昂族村寨都进行了整体搬迁,这为德昂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部署,加快德昂族脱贫步伐。目前正以整村推进方式按照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速推进德昂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郑  娜编辑)

德昂族
德昂与茶(TA说民族)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