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各地在实践中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绿水青山将日益与金山银山“合而为一”,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和鲜明符号。
粗放发展已成过去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发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用绿色发展指数及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反映2016年度各地方绿色发展落实情况,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多维度、多层面地综合反映了中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展。
中国官方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李晓西指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未来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又需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看到政府对利税的热心,更要看到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造成潜在且难以承受的环境成本。
必须看到,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却经常徘徊在“先污染、后治理”“边破坏、边修复”的怪圈之中。
“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中国基于物质的迫切需要,重视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才有了特定时期的粗放式发展。如今,中国居民早已解决温饱,生活及消费需求也有很大提升,因此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粗放式发展必然被绿色发展所取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态建设备受重视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项目官员马赫什·普拉丹看来,生态环境就如同存储着绿色资本的银行,人们应当为未来存款,而不是将本息全部挥霍掉。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关键目的就是引导大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高质发展放眼长远,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如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合而为一”的硕果正不断在中华大地涌现。
在山东淄博,原山林场职工经过不断努力,使林场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不足2%增至94.4%,并成功走出林业产业化道路;在湖北鄂州,“好山好水有价值,生态保护不吃亏”的观点成为共识,当地为此建立了责权利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相关资金用以发展绿色产业……
“无论是河北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还是陕西榆林的治理黄沙,抑或是湖北鄂州的生态补偿,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正在变得越来越有机统一。这种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源自经济自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提升之后带来的生产方式改变,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人头脑中的理念发生了积极转变,从对大自然的一味索取到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关乎切身利益,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甚至胜过金山银山。”张文忠说。
高质量发展底气足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2013年的3个增加到84个;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20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8.7%;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2012年增长28.6%;四类、劣四类海水占比较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由于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天然溢出效应,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点赞。
乌克兰《经济学家报》副总编辑安德里·布扎罗夫认为,如何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在这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探索正在向深层体制机制迈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久前通过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就是最新例证。该规定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或者主管业务领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客观评价干部履职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中共十九大对未来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未来,社会各界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让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法律和政策中得到更多体现,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遵循。如此,才能通过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