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吴庆东集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07日   第 07 版)

  自作诗草书条幅

  草书黄庭坚论书选抄》100X204CM

  兰亭序

  五言对联

  黄庭坚《书论》 行草条幅

  吴庆东的作品,始终坚持以“二王”为核心,通过不断汲取与提炼,使作品有着丰富的经典含量,同时又能够保持时代的鲜活元素。以经典作本体,加上艺术思潮的时代气息,成为他作品组合的两大结合体,成功地完成了作品经典与时尚的结合。书法的时尚不仅从形式上去表现,更应该从内容上去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我们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理念往往是契合的,回归传统、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追求创新,已经是时代的风尚。我们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出能够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庆东以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而奋斗,不负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创作出了具有经典价值而又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节选自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张锡庚《见贤思齐 超越自我》

  庆东的用笔,纵敛自如且富于节奏。沈尹默先生谓书法“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即是说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及其时间节律,正契合了音乐的某些特征。书法在本质上是用笔的艺术,如果说“书法有法”,那么这个“法”皆诞生于运用毛笔的过程之中。笔法,表面上看,都是具体的笔画对汉字有规则的组合;深入地看,则是起笔之于藏、露,行笔之于中、侧、提、按、疾、涩,收笔复之于藏、露的合理化的辩证活用,本质上看;则是用笔过程之于时、空的有序推进与形象塑造。吴庆东深谙用笔之法,即使在奔放的草书中,其行进过程中的回环与往复,推移过程中的疾涩与快慢,提按交替中的轻盈与厚重,线形变化中的劲直与婉曲,线质变化中的阴柔与阳刚,线律变化中的起伏与跌宕,共同构成了五音繁汇的交响。细观其点,方向多变,形质多变,呼应情味多变;微观其线,曲与直,俯与仰,短与长,收与放,看似不经意中的无穷变化,却显现出熟稔驾驭软毫毛锥的非凡能力。

  其次,是他的结字与小空间所赋予的变化。汉字在几千年的书写历程中,事实上经历了无数书法实践者与书法家对它的塑造,每一个汉字的空间形象不仅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既定图式,更是文化传承过程中书者的“意义追寻”与美的寄寓之所。任何一种字体的固有空间,均被书者赋予了丰富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受到文字约定俗成后的束缚,但其奇正、疏密、大小、纵敛、虚实的微妙之变,非但契合人心,且与自然浑成。庆东行草书的结字取法主要源于晋唐,看得出他对王羲之行草书的深入研习与对颜鲁公行草书的心摹手追之后,试图融铸的企图。晋人的韵高千古与唐人的雄秀特立,在他的整合之下,呈现出别样的情味,尤其是字内空间的大疏与大密,字形奇正之变的跌宕与运动,似乎有受到明末浪漫书风的影响和启迪,使得字内与字外的空间变化互相渗透,从而对大章法的开合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是他的墨色变化在将浓遂枯的变易中,对整幅作品浑穆苍茫氛围营造的积极贡献。表面化地观看,书法作品的色彩极其单一,如果除去纸的本色,就只有“黑”了。然而“黑”的变化也是异常丰富的,所谓“墨分五彩”的浓、淡、枯、湿、润在宣纸上的立体呈现,正佐证了“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尽管庆东的作品在墨色的丰富性上未臻“五色”极致,但其浓重之处所显现的沉厚与神秘,枯渴之时所凸显的飘逸与劲健,着实达到了血浓骨老之境。

  ——节选自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周德聪《晋唐风流 宛然在目》

  

  吴庆东,斋号晴雪斋,1975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达市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授予“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服装学院特聘教授,北兰亭书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信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九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

  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翁同龢奖”书法作品展等30余次。

吴庆东集评
兰亭雅韵与时代思潮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