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产后康复需规范化服务(医说新语)

园 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18日   第 09 版)

  “坐月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生育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妈妈一改在家坐月子的方式。选择专业产后康复机构以寻求高质量的照护尤其是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在出生人口和高龄产妇数量增加的环境下,我国妇幼健康的服务质量正面临新的挑战。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近日表示,如何提供多元化服务、规范行业行为、制定行业标准,保证安全的服务质量,成为该行业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产后康复的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产后康复体系较为成熟,所有康复机构对设施设备、环境、人员配置都有严格规定,并需要专业的医疗支持。近几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先后发布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指南》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评审实施方案》,由此表明,产后康复需要医疗保驾护航,而医疗机构从事产后康复服务也会相对更安全且具有针对性。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医疗总监秦新艳说,在现代医学看来,不能洗头洗澡、必须长衣长裤、多吃猛补、多睡少动等传统坐月子习俗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女性从怀孕到生产,随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身体各个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很多人会出现腹部松弛、步行困难、尿失禁等问题,其主要诱发原因其实是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耻骨联合分离以及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导致,因此在产后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

  秦新艳强调,中国妈妈需要科学的产后康复,在情况允许时,产后妈妈从正确翻身和起坐动作、正确站姿开始,在专业指导下做腹部肌肉功能评定和腹肌激活训练,以增强肌力、激活核心肌群。产后康复需由多学科医疗团队全程参与,采取多种医疗手段,确保达到最佳产后康复效果,实现对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关爱。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小千强调,产后康复不是过去简单地“坐月子”,要通过专业的康复手段以及正确产后护理知识的普及,让妈妈和孩子终身受益。

智慧选食物 健康“挑食儿”(健康关注)
“知行合一”建防控糖尿病体系(健康新概念)
高血压患者有了健康行为指导(医药指南)
产后康复需规范化服务(医说新语)
健康资讯
古时咋用小儿指纹三关诊病?(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