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共十九大报告,掷地有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今日起,本报开设“文化自信大家谈”栏目,邀请大家名家,畅谈如何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本报独家对话奚广庆教授,听他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蓄的强大力量和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继相通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关联?
奚广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的重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形成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晚年他们通过深入阐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各国人民都要坚持和发展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2000多年前华夏大地农耕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广泛地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古典的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是集中表达中国人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的观念形态,并成为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它们在长期发展积淀中形成了一些表述不尽相同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可以举例阐释吗?
奚广庆:我们说社会主义产生于500年前欧洲,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实践土壤并取得伟大成就,重要一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理念的基因。
例如,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理想,追求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千百年来,这一理想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其中体现出的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理念,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结语引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名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又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与发展思维,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核心观点中找到注脚。
记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奚广庆: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和系统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真理性、深刻的历史感和强大的实践力量。它被那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吸收过来、运用起来,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中共十九大报告与新修订的党章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奚广庆:人类社会不是由许多可以拆卸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机器,而是一个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综合创新发展的社会有机体。人吃下去的是粮食,经过嚼啄消化、吸收成长为骨肉和血脉。
和各种人类文化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综合创新中成长起来的精神文化有机体。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代一代地根植于自己的思维、生活、社会活动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并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经过不断地去芜存菁、筛选洗磨、精心滋养和辛勤耕耘,进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和话语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它是在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里生长建设起来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坚守。
记者: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在哪里?
奚广庆:广义地理解,文化可以是大文化的概念,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政治治理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突破苏联的教条化思维和僵化社会模式,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路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创新源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认识国情,把握时代,既从中华文明积累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社会思想智慧与辩证发展思维获取营养,又汲取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表明,不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能深刻理解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不能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自信和历史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你如何看待这“三个面向”?
奚广庆:继承不是照单全收,弘扬不是原地踏步,尊重不是颂古非今。我们坚持批判继承、弘扬转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还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样的文化,一定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很多时候也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的一种体现。例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用“孔孟之道的党”,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他看来,中国发展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并践行了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中华优秀文化成果。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奚广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入持久。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近些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社会上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早在2001年联合国主持的人类文明对话年会上,瑞士学者孔汉思就率先提出,中国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成为全球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引发广泛议论和强烈共识。
以经济方面的例子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可以说是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随后,全球人士呼吁,企业家要提升伦理道德水平,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担当。这与中华文化中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的精神不谋而合,正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世界的发展,要发扬人文精神,开展以文化人,提升市场主体经济人、企业和政府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的商业文明,世界经济治理变革的新思想。
今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联合国安全决议。再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广泛支持和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