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

√心中怀有探索精神和使命感
√沉下心来不焦躁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科研突破 海归如何大显身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04日   第 10 版)

  突破难关需沉潜

  科技研究一般是长期项目,少则几年,动辄十几年。要想实现科研突破,需在漫长的科研过程中保持耐心与勤勉,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林辰涛是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也是福建农林大学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归国任教的十几年里,林辰涛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植物太阳能转换的相关机制。2016年,他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解析植物蓝光受体蛋白原初光反应,实现光受体领域的重大突破。林辰涛认为,“想把科研做好就要有耐心,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更要慢慢分析问题,不能焦躁。”

  取得科研突破除了需要耐心之外,团队合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海归科研工作者拥有诸多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但仍需要和他人合作,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更好地付诸实践。田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教授,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分子影像学研究。分子影像学技术通过向病人注射特殊的显像剂,跟踪体内特定标志物,以了解人体的健康情况。田梅说,“要突破这项技术难关,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分子影像学技术既需要生命科学的知识,也需要工科提供的硬件设施以及信息技术提供的分析数据。此外,病人注射的特殊显像剂还与化学领域的知识相关。倘若缺乏学科间的合作,分子影像学的技术很难取得新的进展。此外,田梅认为临床医生之间也需保持良好合作,“唯有沟通、理解到位,研究人员与医生之间才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更好地攻克难关。”

  利国利民勇争先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李学龙认为,“科研工作至少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决实际的应用,一是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8年之前他自荐回国任职,继承、倡导并大力推动国家在海洋光学和水下光学的战略布局,突破传统意义上水对光的束缚。他与团队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全海深高清相机,并于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探测任务,为中国开启了“深海之目”。这一系列的科研突破成果,面向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探索海面下的地形地貌、水质、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除了国家重大领域的科研应用,大多突破性成果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田梅所研究的分子影像学技术,追踪跟进人体内的药物作用情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它也能更及时地检测出癌细胞在人体内的扩散情况,或能更早地发现如阿尔茨海默症一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田梅说,“对于一些神经精神性疾病,常规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查出来。而分子影像学能更及时地发现疾病,并更早地实施治疗。”具备精确定位、定性与定量特征的分子影像学将有助于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也能为未来的脑科学发展与新药创制提供有力帮助。

  研究步伐不停息

  海归科研工作者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依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的研究工作中,以期在已经取得的突破上进一步深入,完善相关理论,使研究成果能运用到更大的领域。

  李学龙团队擅长的光谱技术已在深远海、地球观测等方面有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扩大应用领域,比如将光谱鉴别推广至文物鉴定和残留农药检测中,使其能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将技术推广至更大领域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成本问题,这是田梅团队正在设法啃下的下一个“硬骨头”。田梅的分子影像学技术虽在阿尔茨海默症上有了初步成果,但与更大规模的临床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更好地优化研究方式、降低推广成本,正是她下一步的课题。

  林辰涛教授表示,将继续攻克蓝光受体领域的科研难题,这次他选择了竹子作为新的研究对象。竹子开花的周期很长,往往需要七八十年。这就意味着竹子在短期内不好选育种;而竹子又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如果能弄清竹子的生长机制,将对未来农业增产大有裨益。林辰涛说,“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固然很好。但下一个问题很快就会出现,必须要继续努力,争取一个一个地做好。”

在科研突破最前沿 处处都有海归身影
科研突破 海归如何大显身手?
继续培养最好的科研人才
取得新的突破要自信而不自满
需要国人的团结与创新精神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