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日,中共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当选代表名单也已在新闻媒体公布。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从2016年11月开始启动,全国40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2287名出席十九大代表。这些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是全党8900多万名党员的代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本报今起推出“十九大代表风采”专栏,向读者介绍活跃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十九大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
贵州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为岩博村挣“第一桶金”
本报记者 黄 娴
最近,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在谋划一件“大事”——村里的岩博酒业公司即将引入一笔近1500万元的投资,“这是大好的发展机会,不能错过,忙到‘起火’,也值得。”
岩博村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1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如今,全村多半农户买了汽车,几乎家家都盖了二层小楼。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岩博村的“当家人”——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余留芬早年经营过超市、餐馆,搞过运输,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乡里希望余留芬出任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她勇敢地挑起这份担子。
想致富,先修路。2001年,余留芬上任不到一周,通村路就破土动工。没有资金,她拿出自家4万元积蓄垫上。白天,她和乡亲们一起掌钢钎、抡大锤,晚上就带着村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加油鼓劲。短短3个月,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乡村公路修通了。
路通了,“路子”也要活。余留芬做起“绿色文章”,准备接手经营不善、急于转让的1480亩岩博林场。赎回林场钱不够,她带着村委班子连跑13家煤矿借到5万元,还是不够,她又以自家房屋抵押借钱,最终凑齐23万元赎回了林场。通过林木间伐,当年不但还清了欠款,还赢利16万元,为岩博村挣下“第一桶金”。趁热打铁,煤矸石砖厂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特种养殖场建起来了,两年后开始盈利……现在岩博村已有了岩博山庄、岩博火腿加工厂等5个村办企业,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左右。
“没有余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岩博。”村民们交口称赞。余留芬却常说:“路子是村‘两委’这个团队谋出来的,成绩是全村人拼出来的。”
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向巴扎西
为祖国“钻”出希望
本报记者 袁 泉
26年,他从未拒绝过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26年,从藏北高地到藏东深山峡谷,他在平均海拔5000余米的地区已钻探进尺5万余米深度。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向巴扎西。
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向巴扎西先后在钻工、机台班长、机长等岗位工作。在西藏从事地质工作,要与高寒、艰苦甚至危险相伴,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在高寒地带的暴风雪中连续操作钻机长达12个小时,带着设备在荒无人烟处边修路边前进,作业区经常因为低温凝冻缺水……
在向巴扎西记忆中,2011年在那曲地区申扎县的项目施工尤其难忘。“高原上施工期比较短,才刚10月,干着干着管子里的水就冻住了。为确保工期,晚上要用喷灯加热,白天到了中午12点才抽得上水来。”向巴扎西回忆,“尽管苦,但这些项目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事关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再苦再难都值得!”
向巴扎西的工作业绩也是响当当的:先后参与西藏昌都玉龙铜矿大会战、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等钻探项目20余项;在高寒地区工作时间累计超过7000天,最高的野外作业点海拔超过6000米。
高海拔、高负荷的工作,使向巴扎西患上了胃病、高血压、眼底充血、中耳炎等疾病,有时甚至出现视物模糊和持续性头疼。他总觉得这些“小病”不碍事,自作主张放弃住院治疗休养,下山只输了液拿了药,又返回工作岗位。
“我总有一天要退下来,所以要把技术和经验积累传承下去。”向巴扎西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整理成册,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先后带出多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只要身体允许,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工作。”向巴扎西告诉记者,“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非常荣幸,是党培养了我,我要把钻探工作干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