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农村垃圾走上超市货架

——浙江农村这样解决“垃圾围村”

本报记者 汪灵犀文 彭训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26日   第 09 版)

  浙江杭州大型超市的货架上,由桐庐县农村生活垃圾“变身”而来的有机肥深受顾客欢迎。

  “垃圾变废为宝的秘密在这里。”桐庐县环保局自然生态科科长葛丹介绍,一台垃圾处理设备一天就能处理500公斤可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这些以前臭气熏天、让人头疼的垃圾‘身价’一下就提高了,现在还被当成礼物送人呢!”

  经过两年多试点,浙江垃圾减量40多万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全省建太阳能垃圾堆肥房1849个,不仅解决了“垃圾围村”,还变废为宝,带动经济发展。

  让垃圾分类人人懂

  垃圾的有效利用离不开前期的正确分类。可是,垃圾分类在城市推行了十几年,成效尚且不大,在农村能行吗?

  东阳市琐园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刚开始也很犯愁。为了教村民分辨垃圾类别,基层干部把各种创造性的土方法都用上了。按照“可烂的”厨余垃圾和“不可烂的”其它垃圾分类,买台宣传车各个村轮流跑,培训老师进村入户“手把手教”……现在,到浙江的乡村四处走走,就能发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做得很有效。安吉县上堡村村民黄爱珍说:“我们这里,人人都知道垃圾要分类。”

  相较于城市,农村人口相对稳定,且是熟人社会。乡镇干部借着人们“好面子”的心理,每个月评出“红黑榜”,张榜公布。对于排名靠前的,还奖励几十元的小礼品。各级政府同时组织妇联、团委、工会等团体进村入户做宣讲,一系列宣传、引导、奖励机制把农户充分发动了起来。

  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源头分类只迈出了垃圾分类的一小步。

  针对各地情况不同,浙江省各个试点镇探索出了不同的垃圾处理办法,主要有3种:机械化快速成肥、太阳能普通堆肥和微生物发酵。

  “针对山区、海岛、平原等不同地形农村的特殊性,因村制宜采用不同模式。”浙江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邵晨曲说,村集体薄弱、村庄规模小的,推行经济实用的太阳能沤肥模式;经济条件好、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选用微生物快速发酵资源化处理模式。

  对不可腐烂的垃圾,一部分会被回收公司回收,剩余的都被填入焚烧炉内。“炉里提前加入了烘干预处理设备,使得垃圾焚烧效率达99.9%,剩余炉渣还可成为空心砖的原料。”诸暨市农办副主任蔡建根说。

  让政策配备齐跟上

  垃圾分类想要成功,必须建设终端处理设施,一台机器动辄投入数十万,不是一家一户能够承受的。

  为此,浙江省财政按照试点村数量和平均每村30万元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下达。补助资金专款专用。试点两年来,省拨财政资金4260万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总投入13.6亿元。“目前,浙江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44亿元,配置农村垃圾中转站近3000个,垃圾车6.7万台,全省农村保洁员13万人。”浙江省农办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现在,以垃圾分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成为最受农民欢迎也让农民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百姓对垃圾分类工作肯定的背后,是浙江完备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支持以及所有村民亲身参与的共同结果。

  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外脏乱差”变成“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外开鲜花”,浙江将垃圾变废为宝的尝试值得研究和借鉴。

中国人为何越来越爱跑步
健康习惯养成需多方合力(七彩絮语)
种子繁育技术装备研发青岛启动
农村垃圾走上超市货架
责编:彭训文 邮箱:wanfenglin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