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电 (赵伟)9月7日、8日两天,来自中日韩、东盟及欧美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专家学者等500多位海内外嘉宾齐聚青岛西海岸新区,参加在此举行的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
论坛围绕“东亚联通、丝路共赢”为主题展开对话,共商东亚海洋合作发展,促进各国在海洋、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沟通交流。
多位“重量级”嘉宾的出席,不仅体现了各方对东亚海洋合作发展的重视,更传递出各方声音。
“世界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地,亚洲有3.2亿公顷,占全球的1/3以上。中国有1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有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发展海水稻,开发利用盐碱地,有利于保障世界和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透露,他计划在三年之内培育出一个耐海水的浓度达到0.3%至0.9%的高产杂交稻,亩产300公斤以上。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去年,袁隆平在青岛成立了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计划到2018年示范海水稻面积1000亩,2019年到十万亩。目前,其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有7个已经通过审定。
同样在这一论坛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前副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威廉·韦伯斯特(William Webster)关注海上钻井装备产业中的中国机遇。他认为,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枯竭,海上油气的开发将成为以后的重点。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洋工程的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来自印尼大学的经济学名誉教授安瓦尔·纳苏蒂安(Anwar Nasution)则在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使传统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生机。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参与份额越来越多,在国际格局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悉,整个论坛期间,共有国内外10位院士、62位专家学者、30位知名企业高管发表了100多个主题演讲和对话交流。
除了主旨演讲之外,本届论坛还设有东亚商品展的国际馆、中国馆、山东·青岛馆、丝路瑯琊4大展馆和海岸展演区。截至目前共吸引超过7万余名市民进馆参观购物,现场交易额达到1.6亿元,新区跨国采购洽谈会合同意向成交额近4.2亿元。东亚文化艺术展板块的“一带一路”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和让·努维尔大师建筑设计艺术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青岛市民的参观。
“通过本次论坛,企业能够看到更多元化的元素融合,能够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引领下,参与到更多的企业融合和合作当中,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另外也能更好地为中国,为山东地区提供更多的服务”。法国圣戈班集团世固瑞特亚太区总裁顾盟睿点赞道。
有专家认为,黄岛论坛正成为平台建设的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了工商业界领袖、港航领域代表、文化教育团体等广泛参与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了东亚海洋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内涵,为东亚东盟地区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建设开辟了新渠道。
据了解,2015年,为落实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提出的倡议,中国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建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该平台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
2016年,首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启动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成为青岛市以及西海岸新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在与东盟地区工商、港口、船舶海工及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