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新生战胜腐朽的精彩篇章(铁血熔铸九十年(六))

□ 杜 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8日   第 07 版)

  2009年,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长达136万字的巨著《解放战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王树增推出的非虚构文学著述“战争系列”中规模最大的一部。该书出版半年间即印刷6次,被媒体、出版单位评为“2009年度最佳图书”“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之一。2010年此书被中宣部、中组部列为向全国党员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人的心灵史”

  十几年中,王树增因创作《朝鲜战争》《1901》《长征》和这本呕心沥血之作《解放战争》,赢得了国家及军队图书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

  王树增说:“我的战争史系列每套书的平均发行量都在七八十万册以上,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表明当代中国人有一种想要知道前辈们走过怎样心路历程的愿望,这种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根本理由。”

  纵观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共产党“以一支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去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强大的军队;从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到扩展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4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王树增创作这部宏大作品,就是为了探寻这一奇迹的奥秘。他的答案是:一、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民心的丧失;二、中国共产党人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打仗、为了新中国不惜牺牲生命这个坚定的信念;三、共产党人、人民解放军将士的廉洁;四、依靠人民的支持、民心的力量……

  王树增写作此书,就是“为我们的父辈而写”,要把它写成“中国人的心灵史”、中国人的“族谱”。

  伟大战役的精彩瞬间

  解放战争,是一场近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战争。《解放战争》重点写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大大小小近百场战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俯瞰全局的角度,来观察和聚焦这场战争。这里既有国际风云的变幻,也有国共双方军事指挥者政治智慧、军事谋略;既有宏大的战役战斗场面,也有决定国共命运的大事件,更有我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令敌胆寒奋勇杀敌战斗精神的反映。在这种恢弘的叙述和描绘中,我们看到了国民党旧政权怎样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性建立,新中国的太阳喷薄而出……

  书中几个重点事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辽沈战役初因。1948年初,毛泽东认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在决战前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美国建议蒋介石把国民党军主力撤入关内,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我军以军事压力。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随即在1948年2月7日,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发去电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毛泽东的这封电报被视为辽沈战役的最初动因……

  著名的“齐辰电”。1948年11月6日深夜,华东野战军包围护卫徐州侧翼安全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黄百韬兵团。为“集结各兵团于徐州四周”,黄百韬兵团撤离徐州,这很可能影响整个淮海战役。粟裕与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分析了徐州守敌可能南撤的形势并作出判断,淮海战役有可能从围歼黄百韬兵团发展到在徐州地区与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进行决战,随即,起草著名“齐辰电”,中央军委电复同意。

  至此,我党对淮海战役的设想升华到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主力歼灭在徐州地区这一战略决战的高度……

  共产党官兵的决死精神。1947年,中共东北局开始夏季攻势。5月10日,南满部队在军区司令员萧劲光的率领下,沿着四平至梅河口的铁路向西南发展,遭遇国民党军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指挥的二十二师,南满第三、第四纵在南山城子地区与其展开激战。“南满部队四纵十师三十团三营七连在夺取大华山阵地时连续五次冲锋,全连百十号人仅幸存一名副连长和三名战士,手中仅有三支步枪和一枚手榴弹,但这四个人依旧发起了第六次冲锋。共产党官兵的决死精神,令号称‘国军之花’的新六军二十二师官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来自人民的英雄

  英雄,是军旅文学永恒的“母题”。

  王树增多次说,他写《解放战争》就是描绘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这个“精神图谱”就是英雄主义。

  我们在书中看到,在这场战争中,众多的人民解放军士兵,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农家子弟,但怀揣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获得梦想中渴望的生活前景,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建立,他们在战火中不惧流血牺牲,成长为激情似火的理想主义者,成长为可以为国家命运的改变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主义战士。

  “在延安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只要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丢失,解放区的贫苦农民愿意不惜一切地支持共产党军队。共产党的这个优势,被外国记者称为‘大大抵消了美国所能向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军事技术援助’,而这种来自人民的力量,是‘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是‘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 这是笔者摘抄《解放战争》中的话。它想说明的就是这场战争的人民性。

  这部作品正是围绕“人心向背”这个核心展开。毛泽东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解放军打胜仗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

  于是,我们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新中国奋勇杀敌,看到了东北战场、山东战场浩浩荡荡的百姓支前队伍,也看到了国民党军贪腐成风、私利集团横行、信仰全无、民心尽失的可悲下场。

  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坚强后盾,成为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的伟大力量。

可以轻松品的“聊斋”
新生战胜腐朽的精彩篇章(铁血熔铸九十年(六))
史诗:人类童年的天真
碎读(我与书)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