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

“东方之珠”拥抱绿色生活

本报记者 连锦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21日   第 11 版)

  零碳天地位于九龙湾密集楼宇内,采用8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
  (资料照片)

  香港公开大学的垂直绿化外墙,高达73米。
  (公开大学供图)

  香港作为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是:节能减废,拥抱绿色生活。香港的环境保育一直做得非常出色,而绿色生活则是在近20年才蔚为风尚,走进千家万户。

  特区政府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一年投入经费几十亿港元,公益机构带头行动,民间各显神通,资源再生、低碳生活、有机食品、垂直绿化、天台花园……成为流行热词。更多的人在实践“绿活”理念,平日的衣食住行讲求节能减废。“绿活”如同一颗星星,渐渐苏醒,亮了!

  

  绿在区区 惜物减废

  记者在港居住的宿舍,月度电费单如时钟一样准时寄到,上面印着提示:您用的每千瓦时电,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78千克。

  香港住宅用电采取分段计价,每户每月最初150千瓦时,每千瓦时只需0.688港元,之后从151千瓦时至300千瓦时,每千瓦时0.827港元,由此递增,1001千瓦时至1500千瓦时,每千瓦时达1.488港元,是初始电价的两倍多。如果每户每月不超过100千瓦时,电费九五折优惠。

  为了节能减废,这个城市的“持份者”都付出了努力。官方民间,都在尝试新鲜的绿色生活方式。

  2013年9月特区政府承诺,在公务宴请中采用环保菜单,剔除鱼翅、蓝鳍吞拿鱼及发菜,之后不少公私营机构也跟进,宴请已经很少上鱼翅了。

  2015年4月1日,香港全面推行塑料袋收费计划,覆盖全港逾10万个零售点,市民购物索取塑料袋,每个最少要付五角钱。

  香港环境局制定的《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提出,全港市民必须合力实践“惜物、减废”的环保新文化。政府的目标是,2022年前把城市的人均固体废物弃置量减少四成。

  此事政府无法包办,于是推展“绿在区区”计划,逐步在全港18区设点,资助非营利机构来运营。

  “绿在东区”就是其中之一。政府经公开招标后,交保良局运营,它的主要功能是推行环保教育,发展环保义工;提供回收车辆,到各社区收集可回收的物料,进行循环再造。

  天水围的“绿在元朗”刚开办不久,聘用4名智障人士到住宅楼回收玻璃瓶、电器等。又设立“绿·续小店”,市民或拿来物品回收,或在站内做义工,参与者可累积分数,换领日用品。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5月1日表示,堆填区的厨余弃置量,2015年比上一年每天减少258吨,“惜食文化”渐见成效!

  点点滴滴 涓流成河

  香港环境局为宣导绿色生活而发布的指引,没有大话口号,注重从生活细节提醒市民。

  减少购买纸巾,改用手帕,少买即用即弃的尿布;储存足够的衣物才开洗衣机;用餐避免过度点菜,尽量购买时令和本地食材,减少过多包装、长途运输所造成的能耗;经常用电风扇代替冷气机;多走路上班,尽量不购买私家车;避免到海外出差,改用视讯会议以减少飞行引致的碳足迹……

  看来,绿色生活无处不在,人人做得到,多宣传推介,作用很明显。

  在学校饭堂,每当校方认真推广惜食节约,厨余的数量都会明显下降。生活中,人们吃有机食品、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步行成为新风尚。香港大学率先向塑料瓶装水说不,校园内的餐厅、超市和饮品售卖机,即将停售1公升以下的塑料瓶装水。

  香港酒店每年把逾200万块小香皂送往堆填区。有鉴于此,一位大学老师创办了名为“再皂福”的团体,回收香皂,再造后供给亚洲落后地区的贫民,很受欢迎。香港几十家酒店参与其中,2016年共回收16200公斤的香皂。一些外佣也在休息日去做皂,把获赠的香皂寄回家乡。

  湾仔的圣雅各福群会,利用马会资助开办了全港首家升级再造中心。经理陈宥在向记者介绍一件件物品的精妙,工作室的门是用超市的鸡蛋托改造而成的,牛仔布料做成手机套和钱包,塑料桶升级再造成夜光喇叭,而回收自行车轱辘上的钢条,被做成八音齐全的乐器。用木质红酒盒做成的广告指示牌、奖座等会展用品,订单很多。

  香港推动“绿活”,近年用上新媒体手段,上网随时可打开“绿色生活指南”等网页。为了方便回收废品,环境局开发一个名叫“咪嘥嘢”的手机应用程序,以地图形式展示全港逾7000个回收点的信息。“绿活地图”以地图作接口,呈现全港各区的绿色生活信息。

  绿建环评 移风易俗

  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建筑,最好是“绿建筑”。

  香港建筑界创立一套环保建筑指针和评估系统——“绿建环评”,2009年以来全港已有200多栋建筑物获得认证。公开大学银禧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它楼高12层,其最佳“绿点”是一面高73米的外墙,是全港最高的“垂直绿化”植物幕墙。大楼有10层使用太阳能玻璃幕墙,并安装风力发电风车,加强通风效果。

  位于九龙湾的“零碳天地”,用上了8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并用导光管把阳光引入室内,冷气出风口设在地板,配合大吊扇增强通风, 其家居展示厅里,展示着90多项节能装置。

  2006年落成的香港湿地公园,主馆约1万平方米,楼高两层,隐藏于草坡下,从入口广场看去,就像一座突起的翠绿山丘,室内则利用天窗采光,大量采用木制的百叶装置,既遮阴又减噪音,整座湿地公园还安装了香港首个“地热冷却系统”,节省能源并避免废热能排入大气。

  香港“绿色生活达人”周兆祥博士,30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当时社会上仍缺乏“绿色醒觉”。周博士曾说,现代人往往追求物质满足或心理需求,例如巨型电视屏幕、跑车。事实是,真正舒适的生活是绿色的。绿色生活就是运用最新的智慧与技术,来打造生生不息、众生可以共享的未来。

  可见,倡导“绿活”也是个移风易俗的过程。绿色生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香港“绿活”,还在路上。

“东方之珠”拥抱绿色生活
台公共场所普及“救命神器”
触摸时尚香港
责编:汪灵犀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