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等领域知名人士,日前齐聚江苏,参加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情系江南 精彩江苏——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短短8天时间,两岸嘉宾走进昆山、苏州、无锡、淮安、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参观历史文化遗存,走访文化艺术机构,体验独特民风民情,交流文化发展经验。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一个博物馆有两件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值得观众观看的藏品,一是怎样用展览等方式呈现给观众。六朝博物馆在这方面让人耳目一新。”在参观完南京的六朝博物馆之后,两岸文博界的嘉宾就“文博机构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行了对口交流,台湾代表团团长、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誉腾先生在发言时如此表示。
张誉腾认为,博物馆不应该是简单的展品陈设,而须建立用展品讲故事的脉络,将各个层次的观众吸引进来。除此,还应该在展品与观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这里获得共鸣和感动。他还建议两岸文博机构多利用现代科技,活化典藏文物,更多地服务社会。
交流会上,南京市博物馆总馆馆长曹志军介绍了过去3年中,南京市整合文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活化文物功用的做法。他说,过去南京各文博机构大多各自为战,馆藏文物只在自己的馆内展出。藏品数量上的贫富差距,导致有些机构因藏品太多展不过来,有些机构因藏品稀少陈列内容常年不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3年前,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成立,有效整合文博机构的馆藏藏品和展厅资源,各大文博场馆的“镇馆之宝”从此告别“宅居生活”,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交流互展。
“文创发展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不能空中盖楼;拥有文化内涵,才能发挥更好的创意。”在南京,两岸文化界人士还就“文创推广的社会责任”进行交流,台中市文化局前局长林辉堂发言时这样表示。林辉堂认为,在城市、街区发展文创产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要不断地为发展文创宣传造势、出台扶持政策,这样才能让文创有发展空间,也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中心教授林炎旦认为,两岸的文创产业发展既有合作的先天优势,又有发展的相似需求。接下来要思考的是,两岸优势怎样达到有效汇聚和完美对接。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台湾和大陆在书画艺术发展方面各有所长,要推动中华书画艺术向前走,台湾不能缺席。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两岸及全球华人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一起推动。” 参观完江苏省美术馆,两岸嘉宾就“中国书画的创新与发展”举行座谈,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名誉教授江明贤发言时这样表示。
座谈会上,两岸知名书画界人士均表示,中华书画艺术的发展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只有在坚定本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张兴来认为,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长期以来,江苏省美术馆都与台湾美术界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两岸在中华书画艺术的传承上有同样的担当和责任。台湾明道大学讲座教授陈维德表示,艺术创作当然要创新,但是要在有本有源的基础上。以本源为基础去创新,既不失原有的韵味,又拥有新的精神面貌,这才是最可贵的。他希望,两岸可以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台中市政府参事陈志声认为,中华书画艺术传承千年,拥有非常厚实的底蕴。两岸书画家应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发展,使中华书画发展再创辉煌。
“中华书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根,要对中华文化有自信和担当。未来,希望两岸交流不中断,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贡献。” 江苏省台办主任杨峰表示。
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7月14日晚上,两岸嘉宾唱起歌谣、携手共舞,为本届“情系”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自2001年以来,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各省、自治区政府合作,先后举办了14届“情系”活动,已有上千位台湾文化界人士参与,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
此次参加“情系”活动的嘉宾,有从第一届开始就参加的老朋友,也有头一次参与进来的新朋友。在他们看来,与其说“情系”是一次大型的两岸文化联谊活动,不如说是一年一次的家庭和亲友聚会。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情系”已经成为两岸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一个共同的“家”,“家人”之间已经培育出了浓浓的“情系之情”。
“从这次‘情系江南’活动,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优美。”台湾代表团荣誉团长、华视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蓉生说,文化是需要仔细维护和爱惜的,我非常敬佩大陆各级政府对保护文化所做的努力,使后人可以永久地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江苏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刘爱华说,这次“情系江南”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苏台两地之间的了解,增进了相互感情,为苏台开展更为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文化部港澳台办副主任、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钢说,在这次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中,两岸嘉宾祭妈祖、赏昆曲、办文化沙龙,交流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建立起深厚绵长的友谊。这也是“情系”活动的初衷,通过活动相遇相识相知,让我们得以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蕴,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让我们一道努力,与亲情共鸣,与文化同行,与时代共赢。” 李健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