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墨洒绫缣妙入神

——台湾画家王太田的“大千世界”

本报记者 吴亚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7日   第 11 版)

  图为王太田(中)在指导国画山水班学生作画。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第一次与王太田先生见面,是在夏日的一个午后,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西文化艺廊。那天,太田先生所带学生的结业画展在这里揭幕,这也是34年来,太田先生在此业余教授的第三十四期生活美学国画山水班学生的作品展览。记者发现,这30位“老学生”,虽然最小的已年逾花甲,最大的101岁,但是,簇拥在须发皆白的太田先生身边,完全是一副“小学生”的虔敬模样。他们一边仔细观摩老师示范作画,一边认真聆听老师教诲:画山水画时,自己心中首先要有一幅山水画,画作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这是人生体悟,也是生活美学,几十年来,王太田先生自己一直恪守奉行。

  1945年,王太田出生于台南县一个贫寒之家,虽然少时就喜欢涂鸦,但经常苦于无钱购买纸笔颜料,直到就读台南师范时,才有余钱购买平生第一盒水彩颜料,因此对于得来不易之纸笔颜料特别珍惜,作画也格外用心谨慎。

  在漫长的学艺生涯中,王太田曾师从多位前辈。宝岛的瑰丽山水,成为他的创作源泉。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王太田先生的足迹遍及宝岛形胜,苏花风光、中横奇景、阿里山云海、东北角之美,是其最向往的写生作画题材,几乎年年前往,捕捉山灵海韵。

  集百家之长融为己用,王太田先生又自悟缠丝皴法、飞燕点法、松麟披法等不拘一格的技法。“搜尽奇峰打腹稿”,王太田先生终于在创作上形成突破,铸就其山水画之五绝: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其中,尤以流云为最,多次参赛,荣获大奖无数。在台湾艺术鉴赏大师于百龄先生眼里,当代画家之中,唯有王太田将张大千遗风与心香笔法合而为一,创造出另一种泼墨、破墨意境。

  王太田先生的画作,满纸云烟,气象万千。山水灵动之处,仿佛涛声入耳,独特的绘画音乐性与临场感,让作品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宝岛台湾,王太田先生有“涛音大师”之誉。

  说到“涛音大师”,还有一段太田先生“顿悟”的故事。早年间,台湾灵鹫山的心道禅师参观王太田的画展,赞叹之余,指点其不仅要“画其形”,还要“绘其音”。王太田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形好画,可音从何来?直到有一天,大师忽忆起“风动幡动”这一禅宗公案,顿悟到“原来空气有形,声音亦能入画”。豁然开朗的大师,从此在山水画上走出了一番新境界,涛声、水声、风声等有声之物皆成为创作的素材,“涛音大师”的名号也逐渐广为人知。

  当年李登辉主事台湾之时,不知从何处看到王先生的画作,惊为天人,乃请时任“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转达礼聘其为国画老师之意。王太田先生接获电话后大吃一惊,最终他选择逃跑,也不愿成为“御用画家”。大师的真性情,可见一斑。说起当年事,王太田先生表示,艺术家就是要自讨苦吃,可有十分傲骨,不可有一分媚俗,否则沦为下品。

  时至今日,先生早已实至名归,却依旧长年闭关画室,安静恬淡,内敛自省。但他对于艺术教育推广和两岸文化交流却不遗余力。

  37年来的每个周四下午,他都会到台北的“国父纪念馆”,义务教学生画画,导引他们追求“精气神”“真善美”的艺术生活。

  百岁老人程京震,自台北科技大学退休后,就向王太田先生学习国画,台北科技大学曾为程京震教授举办绘画个展,成为岛内画坛佳话。

  这些年,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密,王太田先生也乐在其中。每当有大陆同仁来台,王太田先生总是扫榻以迎,与他们一起铺纸提笔,穿越在艺术的山水云烟之间。与此同时,王太田先生已将他画作带至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巡展。

  他说,两岸画家交流“不仅能画出两岸山水,更能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性”。他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桂林山水、天堂西湖、长江三峡等大陆美景,都能在他的画卷里展现更多魅力。

  最近,王太田先生出版了他第十部个人书画专集、也是唯一的心经山水画集《王太田画选集》,受到岛内美术界的赞誉。

  王太田先生认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绝不会输给西方的画作,西方人认为东方艺术不够深刻,其实是不了解中国画的气韵与意境,中国画的内涵在于其必须在历史文化背景之外,还需结合诗、书、画、印才能构成国画,而国画又以水墨为上,不断追求新的境界,并将当代思想植入画中。“画水水生辉,画山山动情;山水一脉通,两岸一家亲。”王太田先生表示,两岸书画艺术有着共同的文化,要更加努力地让这种文化扎根,共同把它传承下去,创造出更多精彩的水墨作品。

营商环境,香港为何这样“牛”(“港人治港”系列报道)
墨洒绫缣妙入神
港澳生态保育有妙招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