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那一夜,无人入眠

傅 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1日   第 06 版)

  不知不觉,香港回归已经过去20年。回忆起当年在香港采访的日日夜夜,我不仅为能亲自见证这一百年盛事而骄傲,而且眼前时常浮现出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面孔。这一切让我感动,让我思念。

  199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赴港采访团乘坐由北京飞往深圳的航班,准备赴港进行回归报道。在人民日报社历史上,派出32人的报道团赴境外采访,这是第一次。

  能够参与香港回归采访,深感责任重大。临行前我已接受任务,执笔撰写香港回归的民间庆祝活动特稿——《不夜的香港》。我深知压力重大:香港不比内地,回归庆祝活动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港英政府不积极,特区政府尚未成立,而我之前仅去过一次香港,人生地不熟,一切只能在探索中完成。

  然而,开始采访后,当面对面接触了香港同胞后,每天的我,都快乐并感动着。

  到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采访,接待我的是庆委会宣传主任戚芷筠小姐。

  接过名片,我首先注意到名片右上角的那个庆回归图案——一只可爱的中华白海豚在浪花上嬉戏,中间印有紫荆花标志。仔细看看电话号码,嗬,也有一番寓意——办公室及传呼电话的后4位数字都是“1997”,而传真号码的后4位数字是“1999”。香港、澳门回归的年份都有了。一张小小的名片,浸透着庆委会同仁们的一片深情。

  戚小姐是在庆委会成立不久被招聘来的,那时已近一年。她说,她们上班就是不停地听电话,下了班才能做事,经常加班到深夜,如果不是楼内规定12点钟要关灯,她们会做得更晚。她笑着说,现在,她们是一个星期7天工作制,为了香港回归祖国,辛苦一点也要把工作做好。

  6月30日夜至7月1日,是香港庆回归活动的高潮。据庆委会初步统计,那两天的大型庆祝活动有70多项。

  香港市民将如何度过那永载史册的一夜?回归日前夕,我向香港朋友和被采访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6月30日夜,您在哪里?

  18岁的李欣亭小姐说:“那天晚上,我先到维多利亚公园观看庆回归表演,然后回家看回归庆典的电视实况转播,还要同家人一起去海边看焰火。”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兴基立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祥鹏先生则在那一晚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特区政府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

  那一夜,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马志民先生先参加香港旅游界的庆回归联欢会,然后同施先生一样,参加那两场重要活动,“去当历史的见证人”。

  民汉公司的杜先生说:“我太太的老板是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那天晚上的活动多,要开联欢会,还要搞花车巡游,特别忙。我想,那天晚上,街上的人肯定很多,我怕拥挤,打算就呆在家里,请几个朋友来一起看电视,共同举杯庆祝香港回归。”

  华富村妇联主席黄柳霞女士兴奋地说,那天晚上,她准定在维多利亚公园,香港妇协几十个团体都在那里,有文艺表演,还有游艺活动,非常热闹,红线女还要来演唱。

  华富中心的郑成林先生说,那天晚上,他要去欢迎驻港部队。

  ……

  他们的诉说,是那般真诚,感受到的也是“为了那份投入感”。

  7月1日凌晨1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七楼隆重举行。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我,此时热泪盈眶。这隆重、庄严、神圣的时刻,不正是多少代中国人“投入”地奋斗的结果吗?!

  那一夜,无人入眠。

  (作者为原人民日报记者,亲历香港回归采访报道)

那一夜,无人入眠
同心协力 无惧风雨
我骄傲,我是“回归宝宝”
网友寄语
责编: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