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畲族 众神守护山里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24日   第 07 版)

  畲族姑娘炒茶
  王华斌摄

  畲族手工布鞋
  李肃人摄

  畲族服饰
  李肃人摄

  我国境内畲族(Shē Zú)总人口为708651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九成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山区。其他畲族族民都散居在赣、黔、粤、皖、湘等地。

         

  与瑶同源或是古越后裔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山里的客人。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在畲族民间却普遍流传。关于畲族来源,民间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畲、瑶同源;另一种认为畲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

  畲、瑶同源说的主要依据是:在汉文史书上往往把畲族叫“瑶人”或“畲瑶”;畲族的族谱中多称自己为“瑶人”或“瑶家”;分布在粤东的操苗瑶语族语言的畲族,在海丰、惠阳被汉人称为“畲人”,但在增城、博罗的却被称为“山瑶”;畲族保存的《开山公据》(又名《抚瑶券牒》)和部分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都同样流传着具有氏族图腾信仰残余的盘瓠传说,以及有关歌谣和画像,都说畲族原有盘、蓝、雷、钟等姓。现在畲族中虽不见盘姓,但在瑶族中却有很多盘姓以及蓝、雷等姓。以此证明,畲族和瑶族在历史上的渊源是很密切的。

  主张畲族是古“越人”后裔的说法,是根据汉文史书中关于越、畲地理分布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字意、字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不同的具体说法,其中有的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畲族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

  除有上述说法外,尚有几种说法,包括“东夷”说、“广东土著”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和河南“夷”人说,等等。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在广东的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瑶族“布努”语(属苗语支)。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畲”字来历甚古,至少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但只是南宋末年才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以来,“畲民”逐渐被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关于畲族的发源地,各地畲族都传说祖籍是广东潮州凤凰山,后来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被迫逃往深山密林寻找立脚之地。畲族分布的地区属于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海拔大都在500至1500米,闽东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占九成以上,浙南的丘陵、山地也很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会亲友 觅爱侣 “盘歌会”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畲族的文学艺术十分丰富,作品有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的关系,在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易为群众所接受,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畲族人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还在日常生活和田间劳作以歌对话。每年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盘歌会”,他们群集举行赛歌会,以歌会亲友,青年男女还会通过对唱山歌,寻觅情侣。

  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传统的山歌有些已散失无传,现流传下来的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有追述本民族来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元朝十八帝》《封金山》等,还有歌颂劳动和爱情的“杂歌”,有取材于本民族的故事传说和汉族的民间神话、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编成的“小说歌”,如《钟景祺》《蓝佃玉》《白蛇传》《梁祝》等。尤其是有关历史传说的山歌,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此外,还有大量的革命山歌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歌。畲族人民亲身经历了艰巨的革命洗礼,编出不少革命山歌。目前搜集到的有“十送郎”“十字歌”“五把白扇”“二十三年革命歌”等。唱歌的形式除独唱、对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畲族人民叫作“双条落”,它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丰富了我国民间音乐。

  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根据畲民在婚礼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如蹲步团拜、拜堂、换灯、献茶、敬酒等,加工整理成为“婚礼舞”。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种。“盘柴槌”就是棍术中的一种。拳术广泛流传于畲族山村,是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福建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拳术,更是攻防有术,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他们称拳术为“打工头”。

  图腾信仰和盘瓠传说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的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由于族支繁衍,子孙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当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聚会,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把酒会面。

  农历三月初三畲民染乌米饭祭祀祖先,称“乌饭节”,俗称“上已节”,是畲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子,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赠亲友,预祝丰年。

  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夏至后的“辰”日举行(福建霞浦县畲族在五月二十四举行,叫“立秋分龙”)。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分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日,畲族人民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不劳动,也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觅配偶的日子。

  农历八月二十三元帅节,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是日,杀一只大公鸡,连同其他供品祭神田公元帅。祭罢,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

  在宗教方面,祖先崇拜是畲民十分重视的传统。农历十二月十五或二十四,粤东畲族将此两日称为“谢神日”。各户备上牲畜到祠堂、宫庙拜谢诸神。另外,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祖日。畲族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也是对子孙训勉的机会,通过祭祖,追述民族起源的历史,借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内部的团结。

  畲族每一宗族有一个祖杖,祖杖雕刻有龙头,这是畲族图腾信仰的主要标志。在各地畲族中广为流传的“盘瓠”传说,也是畲族图腾信仰的遗迹。盘瓠传说是说畲族祖先叫盘瓠,因为帮助五帝之一帝喾高辛平息外患有功而受赐婚娶了帝女三公主为妻,婚后携公主迁居深山,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繁衍下来就形成了后来的畲族。他们把“盘瓠”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画像(称祖图),祀奉虔诚,每三年举行大祭一次。宁德畲族,每三年迎祖一次,日期在农历正月十四。那天彩旗纷飞,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鲜艳刺绣花斗笠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服饰刺绣和斗笠编制等方面。畲族女子擅长在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鞋面、烟袋等上面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刺绣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用色多以大红、桃红为基调,配以黄、绿、白、蓝各色,有的用金线镶嵌,增加华丽氛围,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畲族姑娘通常七八岁就开始学编织花带。畲族花带长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花带色彩多样,宽度小的用来系裙、裤和捆绑衣物。畲乡竹编手工艺品有篮、篓、箩筐、竹枕头、梳妆盒、回纹席等,品种繁多。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竹编斗笠和合手巾带(花腰带)。尤其斗笠做工精细,颇有声誉,斗笠花纹有:斗笠燕、顶、四路、三层檐、云头、虎牙、四格、燕嘴等几种同时使用的花纹。斗笠是畲族女子喜爱的装饰品之一,畲家姑娘常以花斗笠陪嫁。

  畲族女子服饰民族特色鲜明。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服装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福安式领口低窄,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罗连式又称罗源式,流行于福建罗源、连江和宁德南部飞鸾一带,一般穿黑色短裤,打绑腿,领上花色由红、黄、绿、红、蓝、红、黑、红、水绿的顺序排列成柳条纹图案,上领的黑底上绣有一条水红、黄色的粗线条的自然花纹,围身裙的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裙边配上柳条纹原色图案花纹,非常醒目。丽水式,以浙江丽水地区为代表,富有特色的是花边衫,畲族称为“兰观衫”。

  畲族妇女去世和举行婚礼时有专用服饰。专用长裙叫大裙,参加丧葬时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套配,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婚礼时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还有专用冠戴叫凤冠,又称公主顶和。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颌。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案,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畲族男子服装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衣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长裤,冬天穿没有裤腰的棉套裤。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由黎诺瑶编辑整理。)

山哈和凤凰(TA说民族)
畲族 众神守护山里客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