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亲历侗乡春节好时光(TA说民族)

潘年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春节时,侗寨举行祭神活动
  (本版图片来自百度)

  春节里到侗族地区旅行,实在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节日里到处是千奇百怪的民俗活动,既隆重欢愉,又高雅自然,跟城市里单调乏味的吃喝请客完全不同。

  去年春节我在故乡老家过完年三十夜之后,于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带着家人驱车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侗乡行走。我们先是来到榕江县的栽麻乡,这一带山乡是侗族传统文化保持得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注重春节习俗的侗族社区之一。节日期间,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民俗表演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活动,就是唱侗歌、演侗戏。唱侗歌是为了迎接外来客人。传统上,侗族的春节里一般都有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侗语称之为“weex heel”(维嘿),意思就是“集体做客”,即一个村寨的村民到另外一个村寨去做客。客人先是来到鼓楼里跟主人对歌,对到天黑之后才被分配到各家各户去喝酒吃饭。席间难免又唱酒歌,直至通宵达旦。这样的联谊是互访性的,今年你来,明年我往,如此往来不断,目的在于加强村寨间的联系,也是为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们提供谈情说爱的好机会。演侗戏则是侗族春节传统,在南部侗族地区十分盛行。侗戏是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的一种地方剧种,创始人为黎平腊洞的侗族秀才吴文彩。这一全部用侗语演唱的剧种,最为侗族人民喜闻乐见。在侗乡,春节里的侗戏演出,是侗族春节习俗的基本传统之一。

  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许多侗寨,在正月初一这天一般都要举行“祭萨”活动。“萨”为侗语音译,意即“大祖母”,是侗族的女神。去年正月初一这天,我带着家人来到榕江的归柳村,参与当地村民的“祭萨”习俗活动。我们到达归柳村时已经过了正午,只见数百村民身穿传统盛装,由鼓楼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吹芦笙放鞭炮前往“萨坛”祭祀。到了“萨坛”之后,众人在巫师和寨老的带领下,缓缓绕坛行走数圈,之后再回到鼓楼坪前继续举行吹奏芦笙比赛。一时间,芦笙莽筒的声音铺天盖地,震耳欲聋,使人感觉整个村寨都在沸腾。

  正月初二,我带着家人从归柳步行来到相邻的从江增盈侗寨。我们在这里见识到了增盈侗家人的另外一种习俗,即“挑粑回门”。按照村里的习俗,上一年出嫁的女儿要带着新郎回娘家拜年——重点不在于“回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别的民族那里也能见到,而在于“回门”的内容之独特和场面之壮观,实在是罕见而令人震撼:新郎家的数百亲朋好友每人挑着一担糯米粑粑,结队穿越村寨来到新娘家,那一担担沉甸甸的粑粑被娘家人接过来后堆放在新娘家里,居然差不多堆满了一间屋子。想想看,那得要多少糯米才能做出来那么多的粑粑啊!

  黎平茅贡乡的额洞村,从正月初三到初六,要连续3天举行“踩歌堂”活动。跟别处侗寨“踩歌堂”以唱歌为主的内容不同,额洞人“踩歌堂”的内容是以祭祀为主的。他们先是在鼓楼里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延伸到野外的山坡上。当村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从鼓楼陆续前呼后拥地来到山坡上的“歌堂”后,巫师再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驱走妖魔鬼怪,迎接春神的到来,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村民尽情燃放鞭炮,同时尽情对歌。进而,歌声此起彼伏,终日不绝。有意思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能看到有许多小孩假扮“乞丐”挨家挨户乞讨,村民均乐意大方送钱,以为吉祥美好,开心快乐。

  正月初六到初九,我再次带着家人驱车赶往黎平黄岗侗寨参加他们在春节必举行的“抬官人”活动。活动从中午时分开始,到下午五六点钟结束,以鼓楼为单位举行。先有人用滑竿形式的轿子抬着两个身着盛装的小孩绕寨游行,每到一个鼓楼都要被一群青年男女拦住唱歌,所唱的内容都是祝福性的。有趣的不是唱歌本身,而是那些抬轿子的人,他们的打扮一律是“乞丐”模样,同时还故意炫耀身上的假性器官道具,以引来围观者的哄笑——毫无疑问,这里的“抬官人”跟别处侗族的“抬官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别处的“官人”是成人扮演的“官人”,而黄岗侗寨的“官人”则是由小孩扮演的童男童女,因而这里的“抬官人”活动,有着更加原始的文化内涵——生殖祈愿与祝福。

  侗族人在春节期间普遍有吹芦笙比赛的传统,这种比赛通常并不局限于本民族间的交流,还有其他民族的参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芦笙比赛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述村寨历史。黎平双江四寨的芦笙会,是在正月初三举行。当我们从榕江栽麻赶到四寨的时候,如火如荼的芦笙比赛刚刚拉开序幕。这天恰遇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成千上万的当地村民身着传统盛装集结在开满油菜花的田坝上,狂吹芦笙,载歌载舞,那场面,那气势,真犹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祖国西南山地丛林中的农耕民族,其族源与古代百越族群关系紧密,他们性情温和,热衷艺术,有吴越遗风。历史上他们依托山谷溪流谋求生存空间,开荒种田,经营农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因此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钻研艺术,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培育了一种尊重艺术和艺术家的良好文化风尚——在侗乡,唱歌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修课,而且歌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角色——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由此产生,想来应该是一种必然。侗族人有一句格言,叫“歌养心,饭养人”。这句话既是他们生活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他们美学和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达。

  (作者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侗族:一路风雨一路歌
亲历侗乡春节好时光(TA说民族)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