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侗族:一路风雨一路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侗族自称为“gaeml”。在侗语里,“gaeml”的意思是指“用木条、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拦、隔离”;用作族称,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之处的人们”。

  侗族风雨楼

  侗族大歌

  侗族刺绣

  中国侗族总人口为2879974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该州的黎平县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

  历史沿革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唐宋时期,“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成“溪峒之民”或“峒民”。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为“羁縻州峒”。羁縻州一般辖有若干“洞”。至今侗族地区不少村寨仍保留“洞”的名称。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有密切的关系。

  侗族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侗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宋代的史籍,用反切的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侗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大概在隋唐时期。唐代,侗族中的上层人物、酋长或首领开始归附于中央王朝。唐王朝在“峒区”开始设立州郡,建立羁縻政权,任命当地的大姓首领为刺史。北宋时期,侗族的首领们先后归附封建王朝,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朝廷则让他们世袭土官。由于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影响,侗族的政治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区的土官们大部分归附元朝。1414年,明王朝设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辖土司,侗族地区出现“土流并治”的局面。后来明朝在侗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侗族地区的封建统治。清代,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仍然因袭明代的“土流并存”,但土司的实权已趋削弱,均受到流官的节制。

  侗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辛亥革命期间,杨勉之、谭毓坤、王天培、李世革等侗族子弟,都是革命斗争的中坚人物。王天培、李世荣等将领,在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中身先士卒,“智勇双全,勋荣卓著”。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时,在经过龙胜、三江、通道、榕江等侗族地区时,都给各族人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特别是1934年冬,红军长征再次经过侗族地区,从广西龙胜经湖南通道转兵到达贵州黎平,在黎平县城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将长征引向遵义,扭转了被动局面。

  在解放战争中,侗族人民自发地进行革命斗争,组织武装游击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桂北龙胜游击队”、湘桂黔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通道“人民翻身队”(后改为“防匪大队”)等武装组织,消除了侗族地区的百年匪患,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革命的各个时期,一大批优秀的侗族儿女加入革命斗争的行列,锦屏侗族青年龙大道,榕江侗族青年罗统一,三穗侗族青年杨至成,新晃侗族青年曹玉清,会同侗族青年粟裕等,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

  风俗习惯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大都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通常是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两座,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到15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数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反映侗族风情的彩绘。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风雨桥长四五十米至百米不等,宽五至六米。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连排作桥身,上建桥廊,并在桥的两头和中间建有鼓楼式的阁楼,上覆青瓦,桥的两边设有栏杆长凳,供行走之人遮风避雨和休息。在侗乡,风雨桥到处可见。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烧。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侗族妇女善刺绣、挑花。彩绘一般见于鼓楼、桥梁、庙宇的栋梁、檐板及匾额上,多采用工笔画法。其他如雕刻、剪纸,以及日常生活常用的竹、木、藤等的编制,也都精致实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侗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侗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抒情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人民擅长音乐,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复调结构与表现手法。侗族民间有传统的歌班、歌队组织,每逢节日都以对唱“大歌”而获得声誉。歌班演唱时,领唱与众人合唱相结合,分出高低音声部,其完整的多声部结构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完美的民间合唱,被誉为“天赖之音”。

  侗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目。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发展现状

  1949年11月,侗族人民配合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获得了新生。中央人民政府派出民族访问团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到侗族地区访问。1951年至1952年,侗族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1953年至1957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林、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金融、文教、卫生、体育等各项各业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侗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族地区陆续建立自治地方,主要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还建立了30多个侗族乡。在这些自治地方的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的9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从基层到全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都有了侗族代表,一大批侗族优秀干部分别担任了从基层到省级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党的领导职务。

  侗族地区山峦起伏,土质肥沃,适宜林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侗族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林业基地,以丰富的林业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来,侗族地区积极实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和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林业资源进一步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建设作出了贡献。侗族地区的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近100万千瓦,并全部实现了与国家电网的联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入户率达到96%以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侗族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

  侗族地区不仅风光秀丽、山川秀美,而且拥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风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改革开放后,侗族人民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侗族地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建筑工艺精湛的鼓楼、风雨桥以及诸如侗族大歌、侗戏等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成为人们争相享用的旅游大餐。1994年,国家批准黔东南州为首批改革开放试验区。1997年,黔东南州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世界最高档的旅游区,是“返朴归真、重归大自然”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侗族各地面貌日新、生机勃勃,侗族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苗春编辑整理)

侗族:一路风雨一路歌
亲历侗乡春节好时光(TA说民族)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