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八旗铁骑随着历史远去,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满族的“包容之旗”,依然飘扬在人们的记忆里。
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奏,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在奏折上的朱批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之所以不再修筑长城,是因为清朝统一了中国,一个多民族共荣的局面已然形成,长城失去了以往的功能。
满族乃弱小民族,但懂得包容乃是共存之理。他们起源于肃慎(女真),但由于长期与高丽、契丹、汉族等民族为邻,形成了一种不囿于本族习俗,崇善好学、开放包容的胸襟。金初创建的女真文字,就吸取了契丹和西夏(党项)的造字方法,结合文字的偏旁部首的不同组合创制。后来的满文,也是以蒙古文字结合女真族之语音连缀而成。至于金代和清代皇帝学习汉族文化典籍和体制,更是到了“言必称汉唐”的程度。
包容还有感化的效应。满族的前身大金国,曾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几百年后,清朝在与明朝的征战中,不计前嫌,团结蒙古各部,与蒙古族联姻,共建八旗铁骑打败了明朝。不仅如此,清朝始建之初,对一些归附的明朝汉族文臣武将加以重用。特别是清朝早期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帝王,对汉族的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寿、洪承畴等明朝降将委以重任;而康熙时期重用姚启圣、李光地等能臣,雍正重用张廷玉,乾隆左有刘墉右有纪晓岚。到了晚清,汉臣的地位越来越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张之洞等汉族精英,被委以将相、封疆大吏之重任,生动展示了满族人豁达包容的精神面貌。这种开阔包容的胸怀,使当时国力快速提升。
包容即心胸。心胸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和万物就有多大。公元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西藏六世班禅在得到乾隆皇帝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主动要求入觐朝贺。在历经一年多的旅行后,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对此事极为重视,特地仿效扎什伦布寺在承德早早建好须弥福寿寺,作为六世班禅的驻锡之地。已70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学藏语,研藏史。六世班禅到承德后,乾隆皇帝下座相扶、免拜,特别是乾隆帝用藏语与之亲切问候交谈,令六世班禅及其他随从人员无不感激涕零。
包容即智慧。马背民族的服饰大同小异,但满族服饰敢于自我改变,取长补短。经过几百年汉满服饰的融合,造就了美丽典雅的旗袍,至今还屹立于时尚界。
包容即气魄。清史专家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狭隘性,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己。“康乾盛世”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自身的狭隘性,不断团结各民族共同奋斗,化消极为积极,将中国版图扩至有史以来最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基础。
满族的八旗铁骑统一了多民族,建立了清朝,定下了现在的辽阔疆域,却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如此包容的胸怀,才会出现伟大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长达120年,比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加起来还长一倍多。同时,“康乾盛世”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具有文韬武略的大臣、贤士最多的时代。
包容是一种境界,亦是一种美德。以包容天下为胸怀,让“包容之旗”永远飘扬,团结各民族共建国家,也是当今时代的取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