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春笋破土待节高(新作评介)

——读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

赵晏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05日   第 07 版)

  写书犹如挖一口井,第一要素是会选址,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出水;第二要素是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可识别出这口井的水能不能喝;第三要素是挖井人是否有恒心,井挖得越深,水量越足,水质越甜。这是我得知吴仕民出版长篇小说《铁网铜钩》后,想到的几句话。

  吴仕民曾在鄱阳湖边生活了20多年,有着丰厚的生活滋养和素材积累,作品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点。他对鄱阳湖地区的历史掌故、民俗风情、歌谣俚语信手拈来,并在提炼加工后闪现出它所独有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离开家乡30年后,《铁网铜钩》的出版,是吴仕民在反哺家乡,反哺文学。

  《铁网铜钩》视角独特。环视中国长篇市场,描写渔民生活状况并以上世纪40年代为背景者较少见,吴仕民这部小说题材新鲜,人物塑造有艺术张力,许多细节非真正有生活体验者是写不出来的。

  《铁网铜钩》翻开即引人入胜,以“船拗不过舵,人拗不过命”为开篇,话锋一转:然而有人却要奋力去扳一扳那命运之舵。这人就是主人公仁生,他的形象很快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鄱阳湖很有名,但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的,叔嫂成婚、愚腐的苏先生、打铁的师傅,湖村两边500年的世仇,让赵姓与朱姓为首的两渔村械斗不断。

  故事起起伏伏,仁生7岁时,两渔村械斗时父亲殒命,临终告诫他好好读书,离开家乡,不要想着为父亲报仇,那样世代永不会安宁;而祖父临终时拿出父亲丧命时的血衣,令他为父报仇。仁生进退两难。

  小说之所以好看,是这条主线的丰满。朱小鲤与赵仁生在相爱、家庭、世仇之间徘徊、挣扎。在他们两家处于生死与鏖战中,在赵仁生被捆绑送往军营的困苦中,在朱小鲤遭受他人欺侮时……小说的根本是矛盾冲突,小说的故事百转千回,小说的大爱小情无不是人性的表达。

  一个作家作品最终呈现,通常与其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加上典型的语言,形成典型的形象。若无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作品是无法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的。

  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以其宏大叙事、家族历史,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弃旧图新的主题,填补了描绘渔村文化创作的空白。

  “春笋破土待节高”,我期待着他的下一部力作。

网络文学IP呼唤“工匠精神”(文学聚焦·“网络文学今天看”系列之三)
伟大的精致与温存(作家谈)
韩羽:趣以玩味(作家近况)
春笋破土待节高(新作评介)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指南》助推文学出海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