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从“岐山嫂子面”说礼

傅功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14日   第 11 版)

  陕西各地特色面食极为丰富。在诸多面食中,周代主要发祥地之一“周原”的所在地的岐山面被誉为“天下第一美食”。岐山面相传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周代开始,一直沿袭至今。

  “岐山面”称“岐山铡面”,也被称为“臊子面”“哨子面”“嫂子面”。由于关中方言之故,臊(sao)哨(shao)不分,音义不同,致使许多餐馆“臊”“哨”乱用,以误传讹。同时,由于大众对岐山面食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取肉末之意以“臊子”命名是不尽合理的。“岐山面”应为“岐山嫂子面”。

  “岐山嫂子面”始于岐山,传遍陕西及西北各地。据考证,“嫂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嫂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此说有其合理之处,但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

  “嫂子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周礼。所谓“周礼”,是以父系氏族血缘关系与王位继承及“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体现这一制度的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征似“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即所谓“礼别异”。它是周天子用来“纲纪天下”的根本大法。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源于“周礼”。

  “周礼”的文化核心是“和文化”。在有关“岐山嫂子面”的传说中,也体现出了“和文化”。岐山是西周王朝发祥之地,一次,周文王被商纣王从监狱里放回,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看他。吃饭时,他让家人做“和气面”。一个锅里下面,一个锅调汤,大家只吃面不喝汤。汤倒在一个锅里,轮番浇面。这种吃法表达了人们特殊的情感,此后就流传下来。所以,嫂子面又叫“和气面”。谁家兄弟不睦,邻里不和,村上年长人出面调停,几盅酒罢,热腾腾的“嫂子面”往上一端,一席和解话,隔阂解除,红脸者顿生惭愧。在当地人心中,“嫂子面”几乎成了一种“圣物”。它增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寄托了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以“岐山嫂子面”为代表的这类面食,体现出陕西特有的风俗与礼仪,是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具体体现,其意义已经超越饮食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源自心灵与融入生活的文化自信
从“岐山嫂子面”说礼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
梁启超: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家风家训)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