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为中国“领跑”科技创新添底气

——国家科学技术奖标志性成果扫描

本报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0日   第 12 版)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近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的总数逐年减少。特别是2015年度和2016年度,三大奖总数都控制在300项以下。数量缩减,但水准不减,获奖成果正推动中国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重大成果扭转中国被动局面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还记得,当年去国外求购一台星载铷原子钟时,被告知“如果你们买了,伽利略(注:欧洲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就不买了。你们能不能等他们先挑完了再来?”

  这件事让杨慧感到耻辱。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这一技术之前仅为少数西方国家所掌握。杨慧明白,在关键技术上,中国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

  2004年8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启动,全国300多家单位、8万余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历时8年,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建成,正式向中国及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了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另一个获得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是4G相关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中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从今年获奖成果,特别是高等级奖项的总体水平看,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在此次获奖项目中,除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等“高大上”的前沿技术外,也有很多“接地气”的科技创新。

  《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一书,因普及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消除公众误解,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获奖名单中,有不少是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的项目。青海推荐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推荐的“风电机组关键控制技术”项目,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推动风电跃居国内第三大电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结合当地棉花种植以及土壤的特殊情况,研发出一整套关键技术装备,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全部依靠当地的产学研力量联合完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自身价值。”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众多奖项已获得国际认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早已享誉全球。2015年10月,她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实上,除了屠呦呦,众多获奖项目或团队此前已获国际认可。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该杂志指出,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并测量到振荡几率,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十几年来的梦想。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2014年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使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第一次具有了表决权。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植物小RNA的功能及作用机理”项目,其相关论文被重要国际期刊《细胞》杂志评为2012年度最佳论文之一。

  据了解,为增加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自然科学奖,坚持海外专家函审,将国际同行意见作为后续评审的重要参考。对国际合作奖,书面征求有关驻外使领馆对候选人(组织)的意见。

  (以上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归纳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点)

为中国“领跑”科技创新添底气
超导领域的“中国符号”
一生倾情青蒿素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