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几年异国他乡的生活,时刻心系家人家乡:“绵绵乡音系相思”。儿子出生在荷兰,遨游在荷兰的风土人情中,而我常常发愁:自己的中华文化脉络如何延续呢?
“Daniel(大牛),关于北京话,你知道什么?”
“不日道啊,北京人儿?我最爱北京的煎饼摊儿,烤鸭。” 这是我们母子的对话。唉,只知道吃,吃货一枚啊!
我是北京人,自从怀上儿子起,每年都会回国探亲,回到北京的怀抱,把自己浸泡在北京的街道、气味、声音当中,心里那个踏实劲儿就甭提了。
一次,天高云淡,三环路的过街天桥上,抬头直望西山,哇,感觉瞬间回到了童年!“Daniel,快看,西山!”我带着儿子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让他亲身体验着真实的北京。
“您好,多谢您了!”即使用微信,我至今也还是习惯用这样的话。在外碰到国人时,第一句就是“您是哪儿的人啊?北京的?哪个区?……我回国,有事儿要办吗?”现在,在海外工作、学习、居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碰到同乡时,往往会聊起家乡话,我由此也在不经意间学到了天南地北的各地方言。
儿子年年回国,一回去就往外跑,穿梭在北京的地面上,打车要自己指点出租司机的“迷津”:“师傅,这儿左拐,请!”有一次,半年未回北京,儿子忽然对我说:“我要暑假回北京。我想念中国的文化,我有两种文化:荷兰的和北京的。我想北京中餐的味儿了,我想姥姥和姥爷了……”北京的夏天酷暑难耐,但每次回国儿子都要去长城,爬了那么多次,还是爬不够啊!“你到底喜欢北京什么?”我问儿子。“北京的东西都是新的;机场、‘鸟巢’、‘水立方’,对了,还有广场舞……”儿子的口语还行,在北京时,自己上个溜冰课,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耍,看个话剧什么的完全没问题。他就在这些过程中,点点滴滴地积累着北京话。我喜欢陈升的《北京一夜》,时不时地翻出来听,唱上几句。我也把这首歌教给了儿子:“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天安门……走在天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其中有段京剧唱腔,儿子早已经熟悉了。他知道这首歌是妈妈喜欢的乡音,饱含着妈妈的乡情。我不禁心中暗喜,在荷兰出生长大的儿子,竟在我的引导下,学会了我的乡音——北京话。
(寄自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