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大梁江村:隐于太行山的大院(中国最美古村)

王锦强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0日   第 10 版)

  大梁江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河北井陉县西部南漳城镇的一处山沟里。据考证,这里唐时即有人居住;明万历年间,山西平定城西村梁氏家族迁居于此,渐成村落;清代梁氏家族繁衍壮大,村亦名之“大梁家”。大梁家栖居缺水山区,出于对水资源的渴盼,后更名为大梁江。大梁江村拥有太行山区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保存完整古民居院落162处,房屋3000余间。这些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兼有北京四合院格局和冀晋民居传统构造形式。

  大梁江村群山环抱,周围山体是一道天然屏障。其民居多为石头建筑,部分辅以砖木结构,建造形式色调简洁、粗中见细、朴中带雅。民居院落使用石砌或砖砌外墙,不仅防御性能好,而且构造合理。这种院落形式在冬季抵御寒风之余,还可吸收春秋季节的阳光,同时还能够调节夏季的气温舒适度。山区民居建筑将厚重石块加工规则后,采用当地白石灰勾缝黏合,屋顶采用薄而宽的石板铺盖,房屋窗格楞使用木材,与石材搭配形成石头房屋建筑形制。石、砖、木“三雕”精细华美,有富贵之气,具有较为典型的晋商大户人家私宅特点。

  历史街巷是古村落的精髓,是体现传统村落品质的标志性公共建筑设施。大梁江村共有上街、下街、中街3条街道、10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井然有序,四通八达。在街巷,抬眼可见古色古香的石雕、门楼与斑驳的院落墙体。

  武举大院在大梁江村称得上是鹤立鸡群。其体量最庞大、气势最宏伟、构造最讲究,还有点戒备森严的气氛。大院因清乾隆年间,梁氏后裔梁深考中武举人而得名。梁家四代有功名,三世出名医,享有“武魁”“清正流芳”“誉满杏林”之美称。大院门上悬挂“武魁”匾额,当地俗称“一宅九院”。大院占地两亩,9个四合院各有门户,又互相连通,房屋100余间。其所有房屋呈“奎”字形结构,层楼叠院,精巧雅致。在大院门前有一方校场,传说是习武之人——房主梁深当年的运动场。门侧石头上的斑斑点点印痕被想当然为梁深练功,天长日久手指具有深厚功力的见证,也为梁家武科上取得成就留下更多的说辞。9个楼院既互相独立,又彼此相通。进正门或旁门,都能走遍九重院落。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攻防兼备,是我国北方较为罕见的四合楼院群,被称为“深山里的大宅门”。

  大梁江村的民俗文化韵味非常浓厚,至今仍保存了各种传统习俗展示空间和祭仪场所。古戏楼、古庙宇气势不凡。但凡乡村民宅精湛建筑连片的地方,公共建筑更不含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的古戏楼是村里村外看戏的热闹场合,晋剧在这一带很受欢迎。龙王庙、岱王庙、关帝庙、老母庙、奶奶庙等庙宇是就地取材的特色人文范例,也是太行山区古村信仰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村中一棵据说是栽植于唐代的千年古槐树。槐树树心部分已腐朽,树皮活泛,树身摇摇欲坠。村民们用拱形牌楼支撑树身,老树得以枯木逢春,延年益寿。从中也可领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大梁江是一部石头民居的教科书。在一个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间,遗存了这么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村落民居建筑文化遗产,靠的不仅仅是武艺、武功和武德,在崇文重教、智慧修为等方面更能体现造屋者的远见卓识和内在品格。所以,文武兼备才是大梁江人志存高远的功课涵养和发展方向所在。包括大梁江村在内的太行山人家,开天辟地,不仅是武出举人,文出监生,当今更是人才济济,在太行山上经年累月打磨出一个个绚丽夺目的乡居文化样本。

“年华未阑”:文化的反思与会通(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大梁江村:隐于太行山的大院(中国最美古村)
“粥”字何来左右“弓”?(汉字故事)
扶贫搬迁中深化“非遗”研究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