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梧州主要非遗项目简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6日   第 12 版)

  1.藤县狮舞。藤县狮舞属南派狮舞,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采青和高桩表演,高桩设计、舞狮动作设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将杂技、武术、技巧、舞蹈等技术融于狮艺之中,把狮子的各种神态、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2.苍梧六堡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属黑茶类后发酵茶,因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是具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名茶,在清朝嘉庆年间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成为朝廷贡品。六堡茶制作技艺独特,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梧州龙母诞。梧州龙母诞渊源于民间对作为西江女神的龙母的崇拜,起始于战国末期,发展于魏晋,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传统民俗,梧州龙母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后人保存了一份丰富的人文记忆。

  4.梧州龟苓膏。龟苓膏是一种蕴涵着丰富地理人文、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特色的传统地方食品,其作为防治湿热诸疾病的固定配方和独特的制作方式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特色项目。

  5.岑溪牛娘戏。牛娘戏是一种起源于“舞春牛”农事娱神活动的地方戏曲,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稀有剧种,流传于桂东南及粤西地区,核心流行区域在广西岑溪市及其周边地区。岑溪牛娘戏植根于田野乡间,生活气息浓郁,地方色彩浓厚,戏曲音乐、唱腔艺术和表演程式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

  6.藤县牛歌戏。藤县牛歌戏源于唱《牛歌》与舞春牛,是流传于桂东南粤语方言地区的藤县、容县、平南、北流等县市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剧种。藤县南部地区是牛歌戏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牛歌戏流传核心区域,对牛歌戏的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7.鹿儿戏。鹿儿剧又称舞春色,是苍梧县最大的一个地方剧种,由舞蹈(舞春色、舞鹿儿)和打鹿歌发展而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鹿儿剧是群众自发参与的艺术表演活动,喜庆丰收时节巡回演出。其以原创纯朴的表演形式,宣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反映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体现和传承民间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8.藤县水上民歌。藤县水上民歌兴起于清朝末年,是沿江一带水上居民在船家行船及婚嫁喜庆中即兴诵唱的地方歌谣,主要分布在浔江、濛河一带的船家聚居区。藤县水上民歌对浔江乃至西江流域水上的居民民间生活习俗和水乡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岑溪抢花炮。岑溪抢花炮是每年正月十三在岑溪市境内流传的一项民俗节庆活动,以糯垌镇最具代表性。岑溪抢花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浓厚的地方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故数百年来得以传承发展。

  10.梧州粤剧。粤剧原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板腔、曲牌、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南派表演艺术,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戏剧剧种之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梧州是粤剧流行的核心区域之一,在粤剧的形成、传承、发展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梧州粤剧通俗易懂,表演诙谐风趣,唱词比兴有韵,音乐曲调优美,是目前广西最为流行的地方剧种,在粤港澳、东南亚地区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广西梧州:传承文化遗产 延续历史根脉
梧州主要非遗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