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光华书店传奇

小 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4日   第 11 版)

  开创时期的邓家祥夫妇

  光华书店里的书法班

  45年前,英国伦敦华埠,主街上开了五六十家充满中国特色的饭馆、医馆和武馆。1971年,来自香港的青年华侨邓家祥,在这里创立了一家中文书店——光华书店(Guanghwa Bookshop),专营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中医药、武术气功等类别的中英文书籍以及书画用品和手工艺品。鎏金的中文牌匾,让“书店”两个汉字第一次镌刻在了唐人街上,补齐了空缺的那一环。

  

  12月6日,光华书店45周年庆典暨“光华书店·阅读中国”系列活动在唐人街的China Exchange启幕。光华书店创始人邓家祥夫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前大英图书馆中文典藏部主任吴芳思、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张新生等嘉宾莅临庆典现场,共叙这间海外书店的峥嵘岁月,并祝愿它在未来再续辉煌。

  维系英国汉学研究 筑建华人精神故乡

  在庆典上,这样一幅画面被人们唤醒:上世纪70到80年代,每个月两次,全英国的图书馆、大学和汉学家们,都在等待着一列驶向King Cross车站的邮政列车。列车到站后,一位名叫邓家祥的华人一麻袋接一麻袋地扛下那些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包裹。直到他顺利护送这些包裹到伦敦唐人街的光华书店,这些剑桥、牛津、伦敦大学、大英图书馆的汉学家们才松了口气——因为这些邮包里,是维系现当代英国汉学研究、门类覆盖中国文明方方面面的华文书刊。

  大英图书馆正是通过光华书店,才恢复了中断长达20多年的中国书刊馆藏。时任大英图书馆中国馆藏部主任的吴芳思博士深情回忆道:“当时从中国买书不容易,邓先生和他的夫人真的帮助所有的图书馆,10年多我们都是通过他们买书。”

  英国一直延续着严谨的修史传统,迄今已编撰了半个世纪的《剑桥中国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中国史著作。英语读者通过这两部书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有多长,这两部汉学巨著的编撰者对光华书店的倚重就有多深。

  那时,眼巴巴盼望着这些“中国邮政”包裹的还有在英国生活的10多万华侨华人。1971年前,英国华人能听得到中国话、吃得到中国菜,却看不到中国文字。光华书店这扇大门里,是望不穿的故乡。

  在邓家祥为了光华书店,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只吃一顿饭的当口,他遇见了自己携手一生的伴侣,林玮女士陪他几十年,圆了这一场书店梦。

  35年前,中国天翻地覆,出版业方兴未艾,光华书店终于有了丰富的图书补给,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书与人之间流转往复的情谊

  30年前,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带来了“中国热”。英国的学校纷纷前往光华书店买书,邓家祥夫妇也应邀去学校给孩子们做讲座,教他们扎风筝。邓太太还带领一众歌舞戏曲班子在全英演出,以更鲜活的形式描摹着中国的面貌。

  10年前,邓家祥先生以1英镑的价格,将光华书店转让给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全身而退。他的要求只有一个:请保留“光华”这个名字。而此时的光华,是全英国硕果仅存的中文书店。

  见证光华书店45年历程的老顾客万英先生回忆道:“我记得那会我十几岁,在店里打工一天可以赚14磅,我用12.5磅买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光华书店就像我们的一个信息中心,我们打工的间隙回来这里看书,就连约会也是定在光华书店里。”

  一位醉心于中国语言文学的英国人,多年前在光华买过一本精装英文版的巴金的《家》,外文出版社1958年初版,当时的价格是2.35英镑。6个月前,这位老先生找到了久违的光华书店。他带着一个皮箱,想将这些中国题材的藏书赠予光华,其中就有那本还贴着当年光华价签的《家》。当光华书店接过这只皮箱,就接过了30多年中,书与人之间流转往复的情谊;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无言的嘱托——如果这唯一的中国书店也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这一份情该往何处寄托?

  与时俱进,文化传播的信念不灭

  做书店的人,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然而,光凭情怀并不能救市,光华书店努力为读者提供线上购买或电子阅读所不具备的生动体验。2012年,光华书店从NewportPlace搬到了Shaftesbury Avenue。新址整洁明亮,一排排书架,承载着近万册中文图书及中国题材的英文图书。这里保留着最经典的中国:文学,哲学,历史,中医,太极,武术,风水,茶艺,不一而足;同时注目当代中国将走向何方。

  书籍只是帮助中外读者“阅读”中国的工具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样藏在书法、绘画、篆刻等等具体的美学体验中。光华书店常年开设书画班、工作坊,在英国传播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以及隐藏其中的中国哲学体系。光华书店书法班的老学员Stephen Boland先生说:“我在练习书法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在和成千上万的古代人交流。我和他们连接,历史逐渐变成现实,太神奇了!”

  更符号化一些的“中国”也镂刻在那些精致的器物中,沈从文讲《古人的文化》,扇子、镜子、玉器、陶瓷、漆器、服饰纹样,背后皆有一套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当“紫砂五虎将”遇到《三国演义》,“明清紫檀木小台屏”遇到《在中国屏风上》,文创礼品与书籍相互映衬,更为案头增添一分雅趣。

  作家新书分享会、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儿童活动、与常青图书——英国最大的中国图书发行商、最专业的汉语教学出版发行公司的强强联合,使光华书店拥有了便捷的全球配送平台,并且成为全欧洲汉语学习者的乐园。正如常青图书及光华书店总裁茹静所言:如今的光华书店,是一个以实体店为基础,多形式、跨平台的多元文化企业。

  逆势坚守、顺势变革。光华书店微信平台创立时,英国华人纷纷响应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读者可以向书店荐书、投稿;新书信息与深度书评的发布,都使书籍更容易被读者触及,并将目光从电子端引向书本本身;即时的订书信息的接收与反馈,也缩短了读者购书、订书的流程。“谢谢您找到我们。不管您来自哪里,当您推开光华书店大门的那一刻,或许能隐约望见故乡。”收到这一条关注回复的时候,许多读者已经潸然。

  45年间,似乎一切都变了。“中国”不再隐于那一批编纂《剑桥中国史》的汉学家的书桌间,从卷轶浩繁的文献中跳脱出来,来到了热衷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的课桌前。这样的中国一派青春气息。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日的光华书店必将纵目远眺,从世界看中国,让世界看中国,光耀中华。

光华书店传奇
于“丢书”处说读书(读者之声)
智能时代“非制式时间管理”
《塘约道路》引发讨论
《唱响中国梦》原创歌曲集出版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