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9日 星期五

国际论坛更像“同学会”

孙雅静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9日   第 07 版)

  瑞典海归齐聚一堂 

  搭建零距离交流平台

  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分享是11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瑞典创新创业论坛”的特色。

  在茶歇以及论坛结束后的自由交流时间,瑞典海归与瑞典驻华使馆工作人员以及瑞典优秀企业家代表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经验,提出自己创业创新过程中的疑问并得到现场解答。

  而由于海归参会代表大多是瑞典留学回国校友联盟的一员,论坛还变成了一个得以零距离交流的“同学会”式的活动。此次中国-瑞典创新创业论坛共有300余人参会。参会者大多有着相似的教育、工作背景,这使他们在论坛上见面时倍感亲切,还有不少海归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同学。

  来自深圳的海归李欣(化名)表示,这次论坛可以说是一次瑞典留学归国校友的交流盛会。尽管回国已经快6年,但由于瑞典是个比较小众的留学地,李欣在国内很少见到有着瑞典留学背景的海归。这次她参加论坛,认识了很多和自己一样从瑞典学成回国创业的海归企业家,收获很大。借着茶歇时间,李欣和许多在场的海归创业者交换了名片,找到了好几个将来有合作可能的海归。会场还有着不少瑞典企业代表,李欣还前去询问了一些进行跨国技术合作的事宜。

  双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有利于引进技术创新人才

  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中国-瑞典创新创业基地”的揭牌成立仪式。在揭牌仪式(见图)后,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瑞典中国校友会及瑞典职业青年协会共同签署了中国瑞典创新创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为促进瑞典创新企业与中国的合作,瑞典驻华大使林戴安女士宣布,明年瑞典大使馆会把推广瑞典创新科技的范围作为重点,加强瑞典创新项目与中国企业发展环境的融合。

  来自杭州的参会代表张一凯(化名)说:“在中瑞双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许多像我们这样拥有瑞典留学背景的海归创业者无疑将成为中瑞合作的受益者。这种双向的支持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创业大环境。”张一凯曾在瑞典学习人工智能,他目前正在与瑞典的研究生导师合作筹备一个创业项目。同时,论坛主办方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董事长孙绍明先生表示,基地成立后将重点扶持从瑞典引进的属于创新领域和颠覆性前沿技术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文化等高科技创新项目,落户航星科技园并进行孵化。同时,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将对基地包含瑞典创新创业的相关项目人员给予物理空间的支持和优惠,提供本地化企业服务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许多海归纷纷表示,这使他们这些希望多引进瑞典籍人才的企业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而且由于瑞典政府方面的大力宣传和激励政策,使许多瑞典优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作意愿更加强烈。海归企业吸收瑞典技术创新人才将会具有天时地利。

  海归分享创业经验

  期待更多软性扶持

  圆桌论坛环节,几位曾在瑞典留学的受邀海归企业家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他们普遍提到,在瑞典留学时接触的创新思维模式和企业创新发展经验对他们的创业有着很深的影响。

  杭州碳诺电子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卓娜2010年毕业于瑞典布京理工大学。她的公司从3个人的团队已经发展壮大到了具有50名员工的公司。李卓娜强调,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软性扶持对于科技企业创新十分必要。她说:“创业者本身会遇到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所以扶持仅靠资金方面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论坛作为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大家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夏涵曾在2005年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生物。他现在正在国内注册一家微生物检测公司,未来还准备尝试让公司和母校在微生物方面开展合作。在他看来,此次论坛是企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契机。但从公司的发展角度,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我觉得,作为科技型企业,最需要的还是一种时间上的宽容,因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是非常依赖时间的。作为一个生物技术公司,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如果想做出真正有创新要素的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优秀的瑞典公司的经验都可以借鉴,有些公司很多年只专注于做一个产品。我们非常希望航星科技园或者深圳园区,给我们足够试错和创新的机会,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空间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也是我们创业者们的梦想。”夏涵说。

贵州打造大数据“黄金台”
引才观念正在变(创事记)
国际论坛更像“同学会”
在广州 海交会不只招海归
海交会一直是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