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龙宫村:神山仙脉通龙宫(中国最美古村)

王锦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9日   第 10 版)

  浙东宁海县众多古村落中保存着120座左右的古戏台、近千座的祠堂等文化建筑,至今还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由于木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外支撑力,因此在宁海,无论水村、滨溪,还是山居或闹市村落,其建筑结构多以木质梁架支撑,即使遇地震或风暴“墙倒而屋不倒”。

  宁海县深甽镇辖下的龙宫村,原称龙溪名村,明时改称龙宫,并沿用至今。龙宫村《陈氏宗谱》记载,陈姓北宋年间由新昌平湖迁入,并繁衍成为一个古老家族村落,村内99%的居民都姓陈。

  龙宫村地处天台华顶山北麓,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村前山峦波澜起伏如蛟龙盘踞名为龙山;村前大溪似蛟龙出岫名为龙溪;村南石潭因潭壁呈现龙卧痕迹而名龙潭,世传此潭为蛟龙栖息之地。村中樵坑溪畔有株450余年的枫杨树,形状如龙号称龙树;宗祠内还保存着两条形神俱似“龙”的树根。龙宫村山水树木多以龙名之,“龙”元素的融入使得龙宫村平添一份神秘与灵秀。这种“山水”和“神灵”的融合,使龙宫村成为浙东山水古村的典型代表。

  龙宫村保留下了一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主要分布于陈祠路、樵坑路两侧,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单体建筑随地赋型。乡间的大宅“三合院”和“四合院”符合儒家尊卑礼制伦理道德的居住形制。屋面和墙头戗脊及马头墙可以反映出房主的权势,建筑物外观也做了壮美的标志,当然也有防火隔离的效果。

  龙宫村旧时民生凋敝,居所只求遮风避雨,茅屋或泥墙矮屋是其主流。一些殷实之家用青砖砌墙,瓦片盖顶,木头作柱、梁、桁、椽,墙面涂成白色、青色或黑色。明末至清,出现了三合院或四合院。再后来,民宅建筑吸收了西方简洁典雅的建筑风格,又保留了传统的木框架砖木结构,高高的封火墙、青瓦覆盖的人字坡屋顶、木雕牛腿、格子门窗,为古朴的建筑群舍烙下民国印记。据不完全统计,龙宫村遗留的古宅有33处290余间。

  陈氏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他们凝聚情感的精神圣地。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三座完整的陈氏祠堂——宗祠“星聚堂”、新祠“崇德堂”、支祠“三之堂”。除“崇德堂”改为育英书院外,宗祠和支祠基本保持原貌。两座宗祠规模庞大,雕刻精美。古戏台更是建筑艺术的高峰,层层叠叠,错落有序。

  龙宫古村至今还延续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如捣年糕、竹编和婚丧、节庆习俗等,具有浓郁的旧时农村风貌,渗透着特有的民间文化气息。如今,龙宫古村的街头巷尾,成了附近三里五村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村民们用民间乐器演绎着关于龙宫的“世说新语”,叙述着他们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交锋”: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音乐家爱“聪” 书画家爱“石”(汉字故事)
龙宫村:神山仙脉通龙宫(中国最美古村)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