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音乐家爱“聪” 书画家爱“石”(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9日   第 10 版)

  师旷像

  本人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起名现象,那就是音乐家的名字中多“聪”字,书画家的名号中多“石”字。

  先看与“聪”字结缘的音乐家。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音乐界的“二聪”——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和著名钢琴家傅聪。此外,名中带“聪”的音乐家还有很多。如为电视连续剧《芈月传》配乐的“亚洲第一排箫王子”杜聪,中央民族乐团琵琶独奏演员、声部首席赵聪,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华人指挥叶聪,为电影《末代皇帝》作曲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的华裔作曲家苏聪,还有前几年去世的享有香港“音乐教父”和“巨星之父”之誉的戴思聪。甚至连日本著名演员、音乐人妻夫木聪,其名字中也有一个“聪”字。

  那么,音乐家为何青睐“聪”字? 关于“聪”,《说文解字》释为:“聪,察也。”《管子·宙合》称:“闻审谓之聪。”《庄子·外物》亦曰:“耳彻为聪。”故“聪”是听觉灵敏的意思,只有“耳聪”才能十分准确地辨别音律,因此拥有一双听觉敏锐的耳朵对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春秋时期的晋国乐师师旷生而无目,但听觉敏锐,善音律,以“师旷之聪”闻名于世。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据说他天生听力超常,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就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便送他“耳朵先生”的外号,他索性将名字改为聂耳,并在自用便笺上印上了“耳、耳、耳、耳”,这样他的名字便由4个“耳”字组成(繁体字聂为“聶”)。

  与音乐界的“二聪”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画坛上也有著名的“二石”:北方的齐白石和南方的傅抱石。当时有一副颇有意趣的对联,上联说的就是二人的名字:“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

  以“石”为名字的书画家还有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晚清民国艺术大师吴昌硕(字苍石、仓石、昌石、昌硕, 别号石尊者,且以带“石”的“昌硕”闻名于世)。当代则有学院派书法家胡小石,书画家尹瘦石,书法家欧阳中石,山水画家白雪石,等等。

  至于以“石”为号的书画家更是不胜枚举。如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姜夔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号煮石山农;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号石田、白石翁;明代画家蓝瑛,号石头陀;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与清末画家董麟山,均号石樵;清代书画家戴本孝,号太华石屋叟。

  还有一些本不姓石的“石姓”书画家。如明末清初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四僧”中也有“二石”:石涛原名朱若极,为明皇室后裔;另一位是以字行于世的石溪,俗姓刘,法名髡残,又号石道人。当代长安画派著名画家石鲁,原名冯亚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而改名。

  那么,书画家为何爱以“石”字入名号?文士嗜石,脱胎于远古先民的崇山理念及文化积淀。唐宋时期,石头被文人供于书斋,欣赏把玩,入诗入画。唐相牛僧孺对奇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北宋书画家米芾遇石则拜,口称“石兄”“石丈”,时人戏称为“石痴”。

  石头之所以为历代文人书画家所青睐,就在于“方寸之地纳万千气象,蕞尔之石寓山岳精神”,小小拳石蕴涵了山川峰峦雄奇险秀之神韵,使人们睹之可悟小中见大、丑中见美之哲理。“石中乾坤大,石外意蕴深”,书画家们通过以石悟道,将内心的精神追求寄寓在这小小的顽石之中,并欣然将其纳入自己的名号,与石为一,物我相融。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阶段成果)

“三教交锋”: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音乐家爱“聪” 书画家爱“石”(汉字故事)
龙宫村:神山仙脉通龙宫(中国最美古村)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