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国大选无疑是热闹的。身在其中的在美华人如今也不再仅仅充当“吃瓜群众”的角色。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助选、拉票的队伍。他们开始感受到自己手中选票沉甸甸的分量。
11月8日,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你,会去投票吗?
选票已经寄出
“最近比较忙。前几天晚上回家看到选票已经送到,就赶紧填好寄出,就怕太忙顾不上忘记了。”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博士所在的俄勒冈州百分之百地采用邮寄式通讯投票。“选票内容很多,包括从总统候选人到学区候选人的各级候选人,还有很多法案,所以认真填完要花一个多小时。”十几年来,每逢大选年,这已经成为李斧的一项固定“任务”。
自己手中的这张选票究竟有没有用?许多在美华人心中不是没有疑问。
“对于美国总统的选举,我觉得在美华人历来是关注而不关心。总觉得谁当总统都一样,对自己的生意或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所以华裔的投票率几乎是所有族裔中最低的。我就是这样。早些年被动员去投票,可是感觉自己的选票好像沧海一粟,没什么作用。而且我自认是无党派,也就淡然了。”美国中美公共外交协会创会会长林德宪说出了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心声,不过,在身为白领专业人士的儿子影响下,今年,他还是决定要投票,“儿子说要投特朗普。我觉得民主党已经执政多年了,换换也不错。”
如今,越来越多的在美华人开始认真对待手中的选票。
“我是注册共和党员。自入籍以来,我每年都会投票。”洛杉矶知名华人律师郝琦因为职业的关系,身边有很多朋友会参选。“作为公民,我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国家大事;而且,因为有朋友参选,我也会参加助选、拉票。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华人的参政热情的确提高了很多。现在主要媒体或艺人一旦有了反华或辱华言论,华人社会马上就会有抗议行动。华人的政治意识觉醒度提高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美华人的参政热情已经引起了外界关注。无论是年初华人团体为纽约警官梁彼得声援,还是近期《纽约时报》编辑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反歧视华人运动,以及最近费城华人带枪游行抗议某嘻哈歌手煽动抢劫华裔的歌曲,华人正在一点点刷新自己的族裔形象。此次希拉里与特朗普的选战中,也时不时会看到华裔的身影。聚集在“特朗普大厦”前为特朗普拉票、租来飞机在纽约、波士顿等20多个城市上空飞行,悬挂“华人支持特朗普”标语……华人的参政热情引人关注。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报道引用分析人士的话指出,这标志着“华人政治意识的觉醒”。
谁动了我的奶酪?
在美华人积极参政有一个重要原因:华人发现,忍气吞声的结果是切身利益受损。
共和党议员哈德利认为,2014年是加州华人政治参与的转折点。当年,加州民主党参议员赫尔南徳兹提出一项提案,以提升黑人和拉丁裔人群的升学率为名,打压勤奋的亚裔学子,其后果就是有可能将加州公立大学内占40%左右的亚裔学生比例,强行降低到与亚裔在加州15%的人口比例一致。这引发了重视教育的华人家长不满。他们认为,这一提案让成绩优异的华人子女无法通过实力升学,成了加州政治的牺牲品。
“华人在看到接连出现的‘不参与,所以不被重视’的情况后,开始觉醒并有所行动。”李斧说。
“以前华人总是觉得政治这玩意儿很肮脏,不愿碰,但在美国住久了,有了切身体会。有一天被人动了奶酪,就知道为什么要参与其中了。”来美近30年的电影制作人唐玲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采访时说,在美国住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个国家是通过民意在运转的,若华人自己既不参与也不捐款,华人群体很难找到代表自己的声音。
此外,在美华人参政热情高涨显然与新一代移民以及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华二代、华三代密切相关。
“孩子的政治热情比我们高,会督促我填写选票。原来,女儿还在身边的时候,我都会和她们讨论。”李斧颇有些怀念那时的时光,“现在都是自我督促啦。”
“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比较有归属感。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出身中国,心底对中国的关心还是比对美国的多。所以谁对中国友好,我们就选谁。”林德宪说。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文章则注意到,在拥有全美第三大亚裔人口的南加州橙县,从中国大陆刚来美国不久就积极投身政治活动中的人数正日益增多。报道引用研究人员的话指出:“新一代来自大陆的移民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这批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没有政治包袱,且父母都比较富有,经济上有保障。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懂得参与政治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网络也让华人的参政之路更加便捷。2013年,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发表辱华言论后,华人通过网络号召全美华人举行抗议,要求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公开道歉。今年某嘻哈歌手的辱华事件后,华人在白宫请愿网上发起请愿活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加入请愿的人数超过10万人。依靠网络,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新移民还组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美国华人平权联合会,与种族歧视做斗争,维护和增进全美华人的合法权益。毫无疑问,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
参政之路仍漫漫
“近来美国华人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活动,相对于过去而言是可喜的进步。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比起非裔、拉丁裔,尤其是犹太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李斧说。
今年9月,“首届美国华人大会”在华盛顿举行。200多名华人在此相聚一堂,就华人平权、代际沟通、形象转型、领袖培养等诸多话题进行探讨。但是,会议召开之前,华人微信圈流行的一篇文章却曾让人对会议持怀疑态度。文章指出,会议的嘉宾、与会代表都是民主党人,所以只能说是民主党大会,而不能称为华人大会。
美国之音网站在对大会进行报道时指出,这段插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美华人的现状:背景多样,立场复杂,难以达成一致。在团结华人的过程中,政党立场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路障。
“政党立场不同给华人参政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近20年前,特拉华州前副州长吴先标曾经发起华人的‘80-20’活动,试图把华人选票的80%集中起来对全社会带来冲击性的政治影响,但是因为华人响应不够,选民相对少,投票率也不够高,所以无法相对集中支持政策有利于华人的候选人。结果华人选票的影响相互抵消。”李斧说。
华人要参选,困难就更多了。“语言是一大障碍。竞选过程中有很多辩论,很多时候需要阐述立场,很多华人还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很多华人和美国主流社会还有文化上的隔阂。华人忙于个人奋斗,很少有精力和兴趣参与竞选。”郝琦说,“而且,大多数民选官员是没有薪水的。参选的话,经费就是很大问题。”
困难虽多,在美华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林德宪说:“加州华人参政历史悠久。早年几位华人民选市长非常留意华人政治人才和苗子。他们采取‘先过河的一定要帮助后过河的’的方式,精心培养。现在加州许多华人占比高的城市,不少市长议员是华裔。他们几十位组成了华裔民选官员协会服务社区和同胞。”
“在美华人参政的道路是漫长的。首先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投票、捐款、做义工等都是参与。而且要从青少年教育开始。华人家长只重视子女功课、不重视社会参与的状况还很普遍。其次应该学习非裔和拉丁裔,特别是犹太裔的多种政治参与。再次要联合其他族裔和其他派别,形成呼声,减少人数较少而造成的不利因素。总之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进步,这样才有希望。”李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