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以新思路庇护候鸟

张 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1日   第 12 版)

  候鸟保护区的建设与维护一直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中国早在1975年,就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随后,1984年还在青海建立了龙宝滩黑颈鹤保护区。同年,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保护区落成。1987年,黑龙江扎龙丹顶鹤保护区建立。从这一份候鸟保护区建设“履历”可以看出,中国保护候鸟、维护生态的步伐一直未曾停下。

  建设与发展候鸟保护区的辛勤也换来了巨大成果共有116种鸟类,占中国鸟类总数1/10。另外,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过境栖息候鸟,总数已达二三百万。

  保护区的成功维护,除了需要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还需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曾引入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生长于北美洲,虽有抗风消浪、促淤造陆等作用,但也不断侵占本地植物生存机会,造成保护区湿地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过冬鸟类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面积。意识到互花米草的损害后,东滩保护区立即推出“围、割、淹、晒、调、种”六大措施,同时补种芦苇等本土植被,有效控制住了互花米草侵占栖息地的态势。

  而“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维护候鸟保护区的一项法宝。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曾邀请以前的捕鸟人“转换”身份,成为护鸟人。在鸟类环志工作中,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捕鸟”之长——逼真的鸟哨声,吸引候鸟飞来,上好环志后再将其放飞。在东滩保护区,曾经的捕鸟人、现今的护鸟人金伟国曾帮助科研人员捕获2万余只候鸟。

  候鸟保护区是环保教育的理想载体。早在2010年,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基地免费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迁徙鸟类等知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爱鸟护鸟活动。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湿地探营,观察飞鸟。回到基地后,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生物角色,在游戏中体会食物链运行规律,提升爱鸟护鸟、生态环保意识。

  开发小众生态旅游也是候鸟保护区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保护性的旅游概念。这将更好地带动当地人爱鸟护鸟情结。

深秋追鸟人
美丽的“天鹅城”
以新思路庇护候鸟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